校赋
澧县一中赋
澧城,澧州故治1。天造地设,人间胜境;藏风得水,毓秀钟灵2。引荆岘以接衡岳,汇九澧而达三江3。八百里秋水洞庭,溯源此近;两千年美人芳草,余韵正长4。北宋权舆,少年范公临墨沼5;宝庆二年,溪东书院6祀先贤。秉化民成俗宗旨,沐刻志厉行遗风,澧县一中且行且歌,如磬如钟。薪火八百载,大木万千重。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7。
顺林驿、兰江驿、清化驿,一线涔阳古道8穿南北;元至元、明正德、清乾隆,几番书院兴废贯古今。多少迁客骚人流连南国之美,慨叹屈子悲歌。且莫道昌黎绛英,河东春渚,醉翁幽兰,东坡雪浪,湖光山色咸通人性9;更须见文献炼刃,邺侯清名,莱公悲风,阳明芒履,忠肝义胆彪炳丹青10。王孟李杜,岸芷汀兰皆为赋;戎刘元白,菱叶菡萏春意浓11。车武子囊萤照书启后学12,范希文先忧后乐济世穷13,李文山枫江兰浦写风骚14,朱元晦银溪苦心传道统15。通经致用,陶文毅实学开讲除旧法16;风骨嶙峋,张九钺整肃书院固垣墉17。乃曰:前哲流风,日新其格18。
古楸高华,贺龙元帅曾系马19;墨池潆洄,正雅将军欣濯缨20。广二南化,开九澧先21,新学草创乡土未有之局;与朋友共,近圣人居22,旧景频添时代进步之义。碧波粼粼,兰香习习,书声娓娓,柳影依依。聚贤岛23上,群贤毕至;三公桥24头,俊彦云集。后乐碑亭洗心与澡身兼备25;校史长廊26读书并做人偕行。三凰山27上,万家忧乐收眼底;屡丰亭28边,每见丰获慰劳农。伯夔29拔剑,千年帝制冰消;作言潜心30,跃鱼果然化龙;沈公31运筹,奔月神话亦真;雷子32履疆,大漠绿洲葱翠。澧水茫茫下江东,淘出几英雄33。
西风乍起,世情噪噪34;木铎不兴,教泽淹淹35。然造福苍生何惧寒窗冷雨,用情未来必著热血丹心。率性修道致中和,育人贵在固本36;齐家治国平天下,立业先当利群37。或曰:功利喧喧38,何以静心?其必云:造士须重志与节,吾辈当为天下谋;求知须重通与用,贤者岂如五石瓠39;进取须重磨与砺,纨绔焉能大丈夫40。学堂41越百年,竿头进一步。师道贵以尊,仁爱贵以敷42,授业贵以诚,学业贵以主。意气和处智慧见43,琼楼44耸时暖风舒。杏坛巍巍高放眼,底蕴田田45稳奠基;芹藻自有芝兰韵46,贤书但恨卷帙长47。
噫嘻!一池翰蕴兮阔以澄,满麓新篁兮俊且青48。凭水百年,岂止杨柳千尺;依山万里,但放胸襟无际。吾道绳绳49,原为范公一脉;澧水汤汤,不过墨池余波!
注释:
1.澧县县城澧阳镇古为澧州治所。自公元555年置澧州,至1913年废州改县,历时近1400年。澧县一中南面围墙系筑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的城墙,可见昔日古城辉煌。
2.澧阳镇位 于澧阳平原腹地,西北为山地、丘陵,东南由松滋河与澧水玉带环绕,中部为平原,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饶,人才辈出。
3.荆,荆州;岘,岘山,在湖北襄阳境内;九澧,澧水干流及其八条支流的合称。九水在澧县境内会齐后,向东注入洞庭湖,联通湘、资、沅三江。
4.美人芳草喻深厚的文化底蕴。两千多年前屈原行吟澧水,写下《湘君》、《湘夫人》等名篇。学者文怀沙曾说,一部《楚辞》,可用“美人芳草”四个字概括。
5.墨沼,即洗墨池,位于澧县一中校园内,相传范仲淹洗笔砚处。明《澧纪》载:“城东江渚为白沙洲,有洗墨池,有溪东书院,祠范文正公。”清《直隶澧州志》载:“洗墨池,在城西隅,明华藩废府内,乃宋范文正公读书处,至今池水如墨。”
6.溪东书院,旧址位于澧县一中校园内,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元至元年间、明正德年间两次重修,明末废毁。清乾隆年间原址重建为澧阳书院,演变成澧县一中。
7.“故老……朝宗”,为黄碧川题澧阳书院联。黄碧川(1834~1890),字照临,石门人,1885年任澧阳书院主院。澧县一中校园内有碧川楼。
8.涔阳古道,因涔水河而得名,为秦、汉以来连接大江南北的官道,系长江以南的重要驿道。顺林驿、兰江驿、清化驿均为涔阳古道上的驿站。
9.昌黎,即韩愈,其咏澧诗有“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句;河东,即柳宗元,其咏澧诗有“秋原被兰叶,春渚涨桃花”句;醉翁,即欧阳修,其咏澧诗有“宿莽湘累怨,幽兰楚俗谣”句;东坡,即苏轼,其咏澧词有“雪浪摇空千顷白”句。
10.文献,即张九龄,唐代贤相,谥文献,曾谪迁荆州长史,赠澧阳韦明府诗有“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句;邺侯,即李泌,唐代政治家,历仕四朝,封邺侯,曾贬任澧朗峡团练使,筑新城,澧人感其德,戎昱颂曰“上有清使君,下有江流澄”;莱公,即寇准,北宋名相,封莱国公,过澧水吊屈原诗有“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句;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谪迁过澧州赋诗有“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句。
11.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戎昱、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均有咏澧诗篇流传。
12.车武子,即车胤(约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澧州人,官至吏部尚书,其囊萤夜读故事为历代学子刻苦自励之典范。澧县一中校园内有车胤塑像。
13.范希文,即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幼时随继父(安乡县令)寓居澧州,曾在州城洗墨池畔读书。澧县一中校园内有范仲淹塑像暨文正楼。
14.李文山,即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人,晚唐著名诗人,“枫江兰浦,荡思摇情”,诏授弘文馆校书郎,全唐诗存其诗八卷,计263首。澧县一中校园内有文山楼。
15.朱元晦,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大儒。庆元年间曾两度来澧州讲学,在银溪观手书“廉节”二字以赠知州,倡建溪东书院。
16.陶文毅,即陶澍(1779~1839),谥文毅,安化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1805~1808年丁父忧期间主讲澧阳书院,倡经世致用学风。澧县一中校园内有陶澍塑像暨文毅楼。
17.张九钺(1721~1803),字度西,湘潭人,才华横溢,磊落有风骨,享誉“太白后生”、“湘中诗老”。1792年任澧阳书院首任主院,兴规立约,整肃学风。
18.澧县一中校史馆有大幅石刻:前哲流风,日新其格。
19.澧县一中校园内有古楸树三棵,相传为溪东书院遗存。1925年澧州镇守使贺龙任学校名誉校长时,在校园内举办军官教育团,曾系马于古楸树。此处照片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又,楸树为华贵树种,韩愈有咏楸诗:“何人与脱青罗帔,看吐高花万万层。”梅尧臣赞楸花:“高绝不近俗,直许天人窥。”
20.正雅将军,即王子豳(1870~1920),字正雅,慈利人,曾任常澧镇守使。1912年联合澧州六县创办九澧女子学校(澧县一中前身之一),并亲任校长。濯缨,取自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吾足”。“濯缨”形容池水高洁。澧县一中校园内有正雅楼。
21.“广二南化,开九澧先”,九澧女校门联,由著名国学家、女校教师吴恭亨撰。二南,指周南和召南,即周公、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域。“二南”泛指中国南方。
22.“与朋友共,近圣人居”,县立中学(澧县一中前身之一)教师周凤楞自撰门联。
23.聚贤岛,洗墨池中小岛,上有范仲淹、陶澍、车胤塑像。
24.三公桥,洗墨池中连接聚贤岛、潜龙岛的石桥。桥有三拱,暗含范、陶、车三公。
25.后乐碑亭,洗墨池潜龙岛上凉亭。始建于1517年,复建于1923年、2004年,以弘扬范公先忧后乐之精神。“洗心”与“澡身”,喻内外兼修进退有度。陶澍云:“故夫自朔至望,三五而盈,日新又新,如盘之浴,此进者机也,澡身之君子以之。自望至晦,三五而缩,知白守黑,如关之扃,此退者密也,洗心之君子以之。”
26.校史长廊,洗墨池西岸《学府遗墨》碑廊,镌刻校史中著名文献和诗、词、联。
27.三凰山,校园内文化景点。原为明代华阳王所筑,属澧州城“内八景”之首。
28.屡丰亭,三凰山下凉亭。初建于清末,有联“屡来送落日,丰获慰劳农”。
29.伯夔,即蒋翊武(1885~1913),字伯夔,澧县人。澧州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第1班毕业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总指挥,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广西桂林遇害。1921年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并立碑纪念。
30.作言,即朱作言。澧县人,澧县一中1956年初88班毕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奠定鱼类基因育种理论基础,有3篇论文成为转基因鱼领域国际公认的经典文献。
31.沈公,即沈绪榜。澧县人,澧县一中1953年高1班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参加领导运载火箭计算机的总体逻辑设计。
32.雷子,即雷志栋。澧县人,澧县一中1955年高8班毕业,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深入新疆等地从事土壤水、“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等研究,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澧水……英雄”,出自宋云涛《澧县欢迎翊武公乐歌》。
34.西风乍起,世情噪噪,指教育系统部分人士盲目学西方,情绪浮躁。
35.木铎不兴,教泽淹淹,木铎本为古代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用以宣扬教化,后喻指宣扬教化的人。淹淹,原指气息微弱,濒于死亡,引申为将尽之意。本句指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教育传统遭受严重冲击。
36.《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率性修道致中和,即儒家所追求的“内圣”,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本句指教育学生要将修养人品放在第一位。
37.《大学》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所追求的“外王”,即事功。本句指追求事功不能着眼于一己私利,要勇于担当责任,造福他人。
38.功利喧喧:指教育事业被巨大的功利心所笼罩,教育系统出现种种乱象。
39. 瓠(音hù),葫芦。五石瓠,可容纳五石的大葫芦,样子吓人,难以实用。语出《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陶澍云:“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非是,则五石之匏,非不枵然大也,其中则一无所有。以中无所有之人,即幸邀有司一日之职,责其实用,难矣哉!” 匏(音páo),瓠也。(《说文》)
40.全句指澧县一中校园精神: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
41.学堂,指澧州官立中学堂。1902年奉诏由澧阳书院改办而成,为湖南最早的13所官立中学堂之一,系澧县一中新学之发端。
42.敷,指施予、给予。皮日休《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
43.见,显露,音xiàn。
44.琼楼,指澧县一中校园内四幢高层教师公寓,环洗墨池而建,分别命名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入住教师288户,让教师安居乐业。
45.田田,形容浓郁。唐•元稹《张旧蚊帱》诗:“昔透香田田,今无魂恻恻。”
46.芹藻,古代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出自《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本句指澧县一中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47.贤书,古代荐举人才或科举中试的名榜。出自《周礼·地官·乡大夫》:“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本句指澧县一中“高考金榜”人才济济,难以卒读。
48.《学府遗墨》碑廊南大门有门联:引一池翰蕴;浇满麓新篁。
49.绳绳(音mǐn mǐn),形容接连不断。朱熹集传:“绳绳,不绝貌。”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