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年鉴》(2005 2006)澧县第一中学文稿
【学校概况】 2004年和2005年,学校行政班子继续由赵绪清担任校长,毛善新、田隆岗为副校长,杨评君为工会主席;学校党委由赵绪清兼任党委书记,毛善新兼任党委副书记,田隆岗、杨评君、汤世培、李雪生为党委委员。学校下设一室三科: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分别由彭世杏、陈敦发、刘平武、杨翠润担任科室负责人。
两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强化质量意识,抢抓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提高升学率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使学校办学水平走在全市、全省前列,把澧县一中办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初中从1995年、高中从2001年开始扩大规模。2004年秋季,学校办学规模达到78个班,学生5000人(含带办的九澧实验中学初中24个班,学生1800人),在编教工320人。2005年暑假,初、高中生源暴满,办学规模增至87个班,学生5800人(含带办的九澧实验中学初中27个班,2000人),在编教工增至341人。经扩建,校园面积达到320亩,校舍总面积达到80000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先进,学校总资产18000万元。
2004年9月,按省教育厅统一部署,沿用多年的“湖南省重点中学”名称改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办重点45年的澧县一中获此授牌,成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年终,学校被评为县直全面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教育工作目标考评一等奖。赵绪清、毛善新、龙朝文老师经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记二等功;苏玉程、夏开举、黄大琼老师经澧县人民政府批准记三等功;刘平武等37位老师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徐辉高老师被评为县先进德育工作者;刘飞、孙宁东老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教师167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单项奖励。78名学生被评为学校学习标兵;1006名学生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234名学生干部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干部;1194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单项奖励。
2005年年终,学校被评为县直全面工作先进单位、全县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一等奖、全国邮展暨城头山邮票首发式活动先进单位。毛善新、刘坤望老师经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记二等功;彭传新、夏开举、谭建文老师经澧县人民政府批准记三等功;杨评君等49位老师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谭建文、李冰华老师被评为县先进德育工作者,胡梅生、戴文波、孙宁东老师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教师173人次获得校级以上单项奖励。87名学生被评为学校学习标兵;1160名学生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261名学生干部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干部;1358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单项奖励。
【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进入全省五强】 2004年5月9日,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对2003年全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的结果予以确认,澧县一中因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内部管理严格,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育质量高,办学特色和实绩突出而受到综合表彰(全省共5所),成为“全省重点中学的领头羊”(引自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通报),省教育厅奖励人民币8万元。
【高考成绩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4年,澧县一中高三毕业班工作由副校长毛善新分管,龙朝文任年级主任、徐辉高、彭世杏、曾昭玮为年级领导成员,共有12个教学班,其中文科3个班,理科9个班,任课教师共38人。617名学生参加高考,600分以上73人(全省之最),进入全省文理科前50名5人;上本科一批分数线252人,占40.8%,上本科二批分数线以上417人,占67.6%,李睿帅、陈晓丽、陈迪、张书豪、武先秋、肖晚晴、曹白丹等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在文理科总平均分及各单科平均分共10个指标中,澧县一中在全市占了9个第一,1个第二;文科考生平均分534.02分,高出全省本科录取分数线3.02分,理科考生平均分524.04分,高出全省本科录取分数线28.04分。上述各项指标在常德市遥遥领先,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质量评估先进单位,龙朝文、谭绍楚、周用财老师被县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功臣。2005年高考、中考成绩优异。高三毕业班工作由工会主席杨评君分管,刘坤望任年级主任,陈双武、任申珍、曾昭玮为年级领导成员,共有16个教学班,其中文科班4个,理科班12个,任课教师52人。934人参加高考,522人达二批本科以上录取分数线,首次突破500人大关,在参考人数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上线率达到55.9%,为全市第一,高出第二名7个百分点。何博、张春明考入清华大学;颜力考入北京大学;袁玲等5人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质量评估先进单位,刘坤望、杨小成、陈克海老师被县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功臣。九澧实验中学589名学生参加初中毕业及升学会考,上澧县一中正取线142人,在全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估中,7个学科综合得分均为全县第一名。
【学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 2004年4月,湖南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郴州举行,在常德市参赛的18个项目中,澧县一中占了7项,而且全部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其中,邹莉、李铭、夏扬同学的发明《磁浮式自动水平调节工作台》,卢一夫、徐图同学的发明《超等调制解调器》获省一等奖,取得高考优惠加分资格;《磁浮式自动水平调节工作台》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获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周爱华获省优秀科技教师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居常德市首位、全省前列。2005年4月,在第26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澧县一中学生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总成绩在全市领先,居全省前茅,学校获优秀组织奖,湖南卫视晚间新闻5月份曾专题予以报道。8月,学生严晓熹携带自己的创新作品《自助调节麦克风支架》赴北京参加第2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二等奖,取得高考加分保送资格,上海广茂达集团为其颁发“万户创新奖”最高奖,并同其他9名获奖者一道参加中央电视台现场竞赛,获第二名,录制的节目8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神奇之窗》栏目播出。10月,省科协授予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先进单位”称号。
【体育传统项目优势明显】 2005年8月上旬,学校成功地承办了2005年湖南省大学生、中学生排球赛,学校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冠军和“体育道德风尚奖”,男排教练张儒旦老师被评为湖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个人。2005年7月中旬,在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学生钟丽获得女子200m冠军并打破该项目省记录,同时获女子100m第一名。在2005年4月下旬举行的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上,澧县一中学生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初、高中组共获金牌25枚,分别以201分、366分的总成绩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双双获得“精神文明队”称号。雷威同学打破高中男子100米、200米常德市记录,另有15名同学(26人次)打破14项县记录。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优秀学校。
【艺术教育喜结硕果】 2004年8月,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大赛中,学生刘阳、刘杨、陈星宇的绘画作品获国家一等奖,朱龙夫的书法作品获国家一等奖;叶明珠、刘娟、韩晓端的绘画作品获国家二等奖;黄思诚、章静的绘画作品和周月的书法作品获国家三等奖。10月,省中小学生“三独”比赛在湘潭市二中揭晓,学生刘玲彤参加器乐组钢琴比赛,荣获二等奖。2005年高考上二本以上录取分数线的音体美特长生32人,其中音乐、美术26人,创历史最好成绩。8月,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中,学生叶明珠获绘画一等奖,吴九州、宋黎明获绘画二等奖,熊茂清获书法二等奖,刘斌、陆林枫分别获绘画、书法三等奖。在省、市中小学生“三独”比赛中,陈雪的舞蹈《孔雀飞来》获省二等奖,李思静、何美玲等14位同学获市级器乐、声乐、舞蹈奖,张静文老师被评为“三独”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在11月全县学生艺术节上,学生舞蹈《俏花旦》以遥遥领先的分数获得一等奖。
【教改教研工作】 2004年11月11日,学校成功地承办了常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信息技术教育赛课活动,赵绪清校长当选为学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11月29~31日,学校和省数学学会联合举办了湖南省首届中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参与筹备成立省数学学会中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田隆岗副校长当选为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两年来,教师39人次在县以上教学比武和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张林林老师代表常德市在全省化学新课程研讨会上教学示范课,在4堂课中获最高评价,王喜云老师的《微电脑单摆实验仪》获第五届全国教育工作者发明与科教制作展评一等奖,钟锋、蔡志容老师分别获信息技术教学比武、物理实验创新大赛市一等奖、省二等奖,涂双燕、田凯、郑权老师获市教学比武一等奖,张丽华、罗晓芬、刘力勇、郑斌、陈莹、艾银东、覃日胜、王莉、罗硕、张林林、张梅、梁红霞、佘辉、于琳等老师获县教学比武一等奖,杨陈刚、孟志刚、赵禹、胡建国、赵兰、王庆、罗晓芬、蔡志容、罗青松、张丽华、田凯等老师获湘鄂边省级重点中学研究课一等奖。学校承担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的子课题被评为“优秀子课题单位”。4年前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专业委员会立项的课题《中学德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鉴定,被评为一等奖。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26篇,获奖论文14篇,出版编著5部。学校被评为全县教研工作先进单位。
高中学生参加2004年、2005年数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96人次获市以上奖励,其中数学42人,物理18人,化学23人,生物13人;参加“我心中的城头山”征文活动,14人获奖,万红梅等3人的获奖征文在常德日报刊发。九澧实验中学初中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奥林匹克竞赛,97人次获市以上奖励,其中2005年数理化三科68人次获奖,全国一等奖6人(全县7人),全国二、三等奖25人,获奖人数和奖励层次为历年最高记录。
【赵绪清论文获全国最高奖】 2004年5月12日,由《高中生》杂志社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北京黄埔大学杯”全国高中校长新世纪高中办学模式研究征文大奖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湖南省副省长许云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等有关领导出席颁奖大会。赵绪清校长的论文《优质高中应该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与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分享这次大会的最高荣誉。这次大赛全国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高中校长著文参赛,经评审共有260多名校长获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0名,创新奖200名。对这次征文活动及获奖情况,《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科技导报》、《长沙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在较大范围内提高了澧县一中的知名度。
【校园扩建工程】 2004年和2005年共完成建设投资4500万元。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投资近千万元的九澧综合楼200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由省教育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23冶金建设公司承建。投资200多万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新学生公寓2004年9月初投入使用。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塑胶运动场和风雨跑道。该工程由张家港金桥公司中标承建,在同类项目中质量上乘。2005年8月,4500平方米高层教师公寓和2600平方米后勤综合楼建设启动,图书办公大楼和双层水塔等供水设施正在申报建设计划。此外,完成了科学馆改造,并改造校园环境5000平方米,拓宽校道2500平方米,新建了老年活动中心、锅炉房、学生浴室及4个排球场。2004年11月16日,常德市教育工作会议以澧县一中为现场,参加会议的全市各县县长,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对澧县一中的发展模式和办学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建成数字化校园】 2004年学校投入400多万元,对校园网进行了升级改造,扩充了中心机房,完善了网络布线,终端拓展到450个。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系统,包括62吋的创维数码背投电视机、80万象素的数码展示台、中庆网络计算机和进口一体化彩色监控器。10月,又投入200多万元为每个教师配备了联想旭日150高档笔记本电脑。投入80多万元为正雅楼配齐了电脑教室和实验设备设施。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蔚成风气,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恢复重建洗墨池景点】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年少时求学澧州,地处校区的范氏洗墨池一直是澧县的文化象征,是澧州学子的精神寄托。与洗墨池相关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文人题咏,集中体现了澧县一中这块风水宝地持之以恒的办学传统:强调忧国忧民,培养高尚品德;强调经世致用,培养真才实学;强调勤奋刻苦,培养进取精神。为了挖掘这个文化宝库,提升学校品位,从2003年开始,学校对洗墨池进行恢复重建。2004年3月20日,在洗墨池聚贤岛上为范仲淹、车胤、陶澍竖立了铜像。7月,建成了步云桥,恢复了后乐亭,并配套进行了园林建设。9月20日,乘中国•常德诗人节与会代表来校参观考察的东风,为名人铜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原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李锐,原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为范仲淹铜像揭幕。11月19日,学校在洗墨池畔栽植直径20cm以上银杏树28棵。洗墨池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成为县城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教师队伍建设】 2005年,学校开展学习年活动,制订了教师学习制度,明晰了学习主题和要求;编印全国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使教师学有样板。成功举办师德论坛,90多位教师的演讲辞大多以爱心为主题,学校以《大写的爱》为题将演讲稿结集印发。下学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工党员普遍受到教育,提高了素质。学校出台《关于师德建设的“十个严禁”》和《关于落实师德建设“十个严禁”的决定》,规范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11月,省示范性高中建设指导专家组来校指导课堂教学,听课51节,优良率达84%,没有不合格的课。年内,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织全市首批“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评选,赵绪清同志选入第一层次,任振松选入第二层次,毛善新、孙昌银、戴治清选入第三层次,入选人数和层次在全市各类学校中独占鳌头。赵绪清、任振松、谢朝国三位老师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彭世杏老师被聘为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在市、县教育系统太极拳比赛中,学校教工太极拳代表队获得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赵绪清】 赵绪清,男,汉族,1954年12月出生于澧县余家台乡,大学本科学历,湖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中学特级教师。1977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县直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县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3月起任澧县一中校长、党委书记。是澧县第十届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德市第三届党代会代表,第四、五届人大代表,常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常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教育学会普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2年12月被聘请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湖南师大中心兼职研究员。2003年9月被聘请为常德市中学校长及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基地教师。2001年1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评为“基础教育先进个人”。1999年1月、2004年2月两次经澧县人民政府批准记三等功,1998年3月、2003年2月两次经常德市人民政府批准记二等功。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业绩显著,2004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2005年,学校吸收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酝酿、讨论、修改,形成了新的《澧县一中管理制度汇编》,并印发给全体教工。新制度包括学校民主管理、教师培养、年级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工奖励、财务管理等20项制度,体现了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新经验和新成果。12月28日,赵绪清校长应邀参加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德育工作及示范性高中建设工作座谈会。
【德育工作改革创新】 2005年初,赵绪清校长在《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中提出了学校德育返朴归真的新思路。德育目标上提出了“新三好”理念,即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德育内容上明确了三个永恒重点,即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活动上落实了三个着力点,即用爱心哺育、用希望激励、用风纪熏陶。从而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4月,赵校长在全省德育工作专题研讨会上介绍德育工作的思路和经验,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学会通讯》总第6期报道指出:“澧县一中以《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题做了典型发言,在对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对策”。12月上旬,毛善新副校长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学校被评为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
【校园文化及校际交流活动】 2004年9月20日,第二届中国•常德诗人节与会代表80多人来澧县一中参观考察。李锐、孙轶青等老领导和专家学者为学校题词。代表们对学校的诗教工作和办学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校长赵绪清在诗人节诗教经验交流会上向全国各地代表介绍了学校开展诗教的成功经验。11月26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等在省市人大领导陪同下视察澧县一中,对学校的校园环境、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赞叹不已。2005年11月6日至8日,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在澧县一中排球馆成功举办,使学校排球馆更具有纪念意义(此前曾3次举行省级排球赛)。投资复建了校园内的历史景观三凰山和屡丰亭,成为激励学生发愤读书、立志成才的人文景点。8月,学校再次在全国创建诗词之乡和诗教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上推介了中华诗教的新成果。12月初,学校承办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校报编辑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年会,学生作文刊物《蘭风》、《洗墨池边》获优秀版面设计奖。12月底,第2届洗墨池文化节成功举行,纪念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主讲澧阳书院200周年,陶澍教育思想研究受到重视,特别是他的人格教育、创新教育和特长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年来,先后有广东省斗门一中、湖北省松滋一中,本省衡阳市八中、道县一中、浏阳市教育考察团,本市石门一中、汉寿一中等30多个教育团组来学校参观考察。
【陶澍主讲澧阳书院】 2005年,学校举办第二届洗墨池文化节,对陶澍在澧阳书院(澧县一中前身)担任主讲的来龙去脉和讲学事迹进行了认真研究。清代两江总督、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曾主讲澧阳书院达三年之久,成为澧县一中发展史上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
清嘉庆7年(1802),24岁的湖湘子弟陶澍考中进士,并随即进入中央政府做官。1805~1808年,已是朝廷监察御史的陶澍回家乡安化守父孝期间,应澧州学正之邀主讲澧阳书院。陶澍主讲澧阳书院,对澧阳书院及其后续办学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树人如树木”,应有“金可炼、垂滴石穿”的精神,才能办好书院教育。他常以车武子“囊萤苦读”、范仲淹“先忧后乐”等典范教育诸生,颇得各方赞誉。据考证,陶澍在澧阳书院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陶澍以其渊博的知识作主讲,令生员们叹服。他不仅要求生员完成规定的学业,而且指导他们涉猎有关时政、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要求凡所讲述的内容,不仅要熟读牢记,还要能透彻理解,融会贯通,把书读活。特别是他以几年京官生活所了解和思考的朝政、吏治及国家发展趋势为主要内容的讲座,不仅深得生员们喜爱,而且引来州城大小吏员及儒绅们洗耳恭听。当时从陶而学的生员,在几届乡试中,均成绩优秀,仅次于岳麓书院这样的学府,使得澧阳书院声名鹊起。其二,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史料记载有两件事:一是有一位老儒慕名来到澧阳书院,说是《尚书·禹贡》中有一段话:“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很不好理解,请生员们解答。陶澍因此组织生员讨论,说这是当地的实际问题,应当弄明白。于是他带着生员们赴安乡,泛洞庭,走淞滋,查枝江,再命题写论文,陶自己也与生员一道写了一篇《荆州江沱九江说》,解决了澧水、洞庭湖、枝江、九江的历史变迁问题,不仅让生员们回答了老儒的诘问,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一篇非常重要的区域地理问题的学术作品。二是当时有一位皮姓生员,正值家族修谱,要求写序,那皮氏生员写不出来,陶以为这是读书人应具备的基本功,于是组织大家来试写,自己也写《<澧阳皮氏族谱>序》作示范。今天读来,这短短的几百字,不仅反映了姓氏的演变史,还可知“百姓”为何意、皮氏之源由。其三,通过唱赋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陶澍在讲学的三年中,每年都组织针对澧州名胜或不同地形地貌的游览唱赋活动,要求生员们即兴为文抒志,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辑录成册,相互传诵切磋。这些诗文习作可惜已经散失,但陶自己的示范之作,有14首澧咏诗、5篇文章和两幅对联流传下来,成为今日澧县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陶澍题澧阳书院的对联是:“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这集中体现了陶澍“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他守孝期满北上复职时,还殷殷嘱咐弟子“榜楹数语同须记,珍重风流绍昔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