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校友会》>详细内容

《校友会》

校友动态
澧县一中第《校友通讯》第三期

来源: 作者:赵大莲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次数: 【字体:

杰出校友朱作言院士、曹俊研究员春节返回母校参观 大年三十上午九点,我校杰出校友朱作言院士、曹俊研究员利用春节探亲之际,于今天同时返回母校参观,学校领导毛善新校长、刘坤望副校长、陈敦发副校长参与迎接。朱作言院士是我校1956年澧县第二初级中学第88班毕业生,细胞及发育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曹俊研究员是我校1989年高138班毕业生,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参与研究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两位校友在毛校长的引导下参观了一中校园,毛校长耐心的给两位校友介绍了一中的每一个景点的历史,以及每个景点和学校的渊源,洗墨池边三贤岛上的三位先贤和一中的校园精神的联系,学府遗墨中学校的历史变迁,德行鼎命名的由来,再到蒋翊武和贺龙与一中的关系等等,每到一处景点,两位校友或仔细聆听、或仔细询问、或驻足拍照,异常兴奋。毛校长还给两位校友汇报了一中近几年的办学成绩,朱作言院士充分肯定了一中的办学成绩,还特别提到1955年澧县一中高考成绩的辉煌时刻。同时两位校友还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建议,希望学校为国家多培养有远大理想的科研人才,国家的强大终究靠的是科研的强大。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参观完校园,两位校友意犹未尽,表示对母校的巨大变迁和所取得的可喜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祝贺母校越办越好。

校友曹俊获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贻芳、曹俊、杨长根、衡月昆、李小男,5位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因为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新模式,而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

曹俊,1989年澧县一中高138班毕业。现为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法国奥赛直线加速器实验室(LAL,Orsay)作博士后。参加DESY的H1实验。2001年5月至2004年1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研究助理,参与费米试验室的中微子振荡实验MiniBooNE。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回国工作,曾参加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一等奖17年来曾九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中微子是一类神秘的基本粒子:它质量极其微小,是最轻的粒子;它数量十分庞大,每秒钟有上万亿个中微子自由穿过人体;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的特点让其极难被捕捉;它会变身术,一种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变为另一种中微子,然后再变回来,这叫作中微子振荡,三种中微子之间可发生三种振荡。因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特点,它有了一个别称——“幽灵粒子”。科学家普遍认为,中微子包含了宇宙中反物质是如何消失的重大信息。曹俊所在的团队就是做好基础研究,探寻“幽灵粒子”,这或将揭秘宇宙本源。2012年3月8日14时15分,王贻芳宣布,科学家们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且实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最重要的实验物理学成果。

“我小时候就对物理、化学、天文的东西很感兴趣,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曹俊说,年轻时自己曾立志做一个像霍金一样纯正的理论物理学家,进入中科院高能所后,他误打误撞走进了实验物理的圈子,没想到却成就了他。“我的思维方式其实更适合做实验,我喜欢一闭上眼,物理过程能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上演!”曹俊谦虚地表示,自己团队能够获奖,除了努力,还有幸运。

百岁旅美校友龙任重携后辈再回母校 10月29日上午,我校旅美校友、龙王奖学金及龙氏助学班设立者、102岁的龙任重老先生携同女儿、孙子及重孙一行6人回到母校,与我校300余名师生代表欢聚一堂,进行交流座谈。刘坤望副校长等学校领导热情接待陪同。

座谈会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当精神矍铄、神采依旧的龙老先生走上主席团时,全场师生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龙老先生脱下帽子,向师生们挥手致谢。他说,看到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同学们,心里非常高兴。他希望大家要努力学习,放眼世界,要有牺牲自我、服务大众的精神,要为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奋斗终身。

龙老此次重回母校,主要是让从美国回来的女儿们与母校师生团聚交流:龙老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的目的、美国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美国学生的安全问题、留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状况及安全保障、申请留学美国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如何与社会顺利接轨……学生们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纷纷积极举手,踊跃提问。龙老的女儿们热情耐心地回答了学生们的问题。

座谈会结束之际,刘副校长勉励大家要学习龙老先生勤奋学习的精神、牺牲自我乐于奉献的胸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和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做立志高远,胸怀天下的炎黄子孙。

澧县一中校友会福建校友分会(筹)成立 9月23日,澧县一中福建校友十余人在厦门市共聚一堂,热情接待来访的澧县一中彭湘云老校长和陈登发副校长,欢迎两位校长前来指导澧县一中校友会福建校友分会的筹备和成立工作。

23日中午,澧县一中福建校友会(筹)成立,选举产生了会长1人、秘书长1人以及副秘书长2人,并对后续校友会的章程、资金来源、组织形式等进行了讨论。会后各位校友与两位校长合影留念。

澧县一中校友会成都校友分会完成换届 近日,经过充分酝酿、个别交流、征求意见,澧县一中校友会成都校友分会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一致同意推举85届校友何孝全作为新一届校友会会长,同时推选聂伟校友、朱明校友、李晶泽校友作为校友会副会长,李晶泽校友兼任校友会秘书长。

2017年12月15日,根据校友会的工作安排,聂伟、李晶泽、刘崔峰、罗洁梅等8名校友在蓉城欢聚一堂,召开新一届校友会秘书处第一次会议,共商校友会发展大计。参会人员踊跃发言,集思广益,最终议定以下事项:

一是确定了秘书处主要组成人员,产生了新一届副秘书长及各工作部部长,由其负责校友会具体事务的运作。

二是由会务部牵头在成都各高校中分别确定一名学生校友作为校友会高校联络人。

三是春节前择机组织一次校友聚会,鉴于届时高校学生正处于复习备考阶段,此次校友聚会以参加工作的在蓉校友为主。

四是明确了秘书处的职责,即承担校友会日常联络、会员发展、会务安排、稿件撰写等工作,并以目前的成员为基础,逐步壮大,进一步提高校友群活跃度,增进彼此交流,强化感情联系。

上海校友参观苏州欧普模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为加强校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贯彻澧县一中上海校友会成立之初衷“生活交流、事业融通”,践行澧县一中之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奋学习、报效祖国”。上海校友会校友一行二十余人于2017年5月14日参观了苏州欧普精密模具科技有限公司,95届高921班校友朱清发作为东道主热情接待了大家并分享了智能工业制造在欧普的实践经验。

朱清发校友详细讲解了欧普精密模具如何通过利用智能工业控制系统管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全方面涵盖了项目管理、智能设计、智能工艺、自动编程、智能制造、自动测量、自动加工等一系列流程,解决了业界长期以来的主要痛点。朱清发校友详实的经验分享引起了校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一时脑洞大开,纷纷发表对工业4。0智能制造的看法。

参观完成之后,意犹未尽的校友们合影留念,并纷纷表示要发起类似的活动,以促进相互交流。

最后,热烈的讨论在午餐中得以延续,大家当即决定组建校友会工程制造圈,并举荐95届高927班校友彭小东为负责人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

上海校友会第二次商业沙龙活动成功举行 12月10日下午,由上海校友会发起的澧县一中上海校友会第二次商业沙龙活动在李诗华校友的上海真兰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行。

此次活动,有来自航空、新材料、芯片、汽车制造、律师、电子元器件、私募等各行业的精英,与会人员就各自所处的行业及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与校友商会成员实现对接、资源共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实施意见。

93届高172班李诗华校友讲述了他如何由一名研发经理到行业领军人物的创业历程。他的成功经验颇多,其中引为注目的,是他如何通过股份吸引人才,管理人才,如何一步步取得各项事业的丰硕成果的成功经验。他特别强调,人才是公司的宝贵财富,人心齐则事能成。

商业沙龙活动的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中师兄师姐的担当,让我们看到了行业领军人物的家乡情怀。

我们热烈欢迎在全国各地的校友积极参加沙龙活动,扩大商业沙龙在澧县一中校友圈的影响力,为一中人实现更多的价值,为家乡做更多的贡献而共同努力。

1970 级高中校友毕业45年再聚首 杏花春雨节,桃李争艳时,我校1970级高6排至9排的近90名校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回到母校,参加毕业45年的同学聚会。

久别重逢的同学们,尽情握手、拥抱,端详着似曾相识的面庞,呼唤着儿时的小名,诉说着多年的思念之情。看到已是耄耋之年的杜修岳老师,大家肃然起立,用热烈的掌声迎接这位昔日的良师益友。

座谈会上,学校校长毛善新对校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从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毛校长说,澧县一中这些年来办学质量能够保持高位、稳定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学校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带着自己优良的文化基因生长。今后,我们也会继续与时俱进,坚守“前哲流风,日新其革”的办学核心理念,让学校在传承、完善中继续发展。校友们重返母校,是对母校最大的关心与支持,这也是母校的幸福,希望大家今后与母校联系得更加紧密,加强对母校的了解,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

我校前任校长、高8排校友赵绪清为同学们介绍了澧县一中的办学历史和办学影响。赵校长说,澧县一中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的范文正溪东书院,至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溪东书院旧址上重建起澧阳书院,至清末改为澧州官立中学堂,以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澧县一中,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学校一直坚持“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理念,是一所誉满三湘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已连续八年蝉联常德市同类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学业水平考试“优秀单位”殊荣,是常德市唯一连续八年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学校。

杜修岳老师回忆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并做了题为“文化养老”的讲话。他希望大家坚持学习,合理膳食,平衡心态,秉承君子精神和天地之精神。高9排校友郑维改代表同学发言。他感谢母校的热情款待,祝愿母校蒸蒸日上,流芳千古。

1976 届高37班校友毕业41年再聚首  7月9日上午,雨中的校园犹如出水芙蓉,清新宁静美丽。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我校1976届高37班的40多位校友一边沉醉在校园美景中,一边叙说着41年前的青春往事。

“原来陈旧的教学楼变得高大气派了”,“操场不泥泞了,下雨天塑胶跑道上可以跑步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宽敞明亮,现在的学生真有福气啊”,“图书馆里藏书真多啊,孩子们学习更便利了”,“洗墨池变大了,变美了”……母校41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友们在惊奇赞叹之余更多的是对学弟学妹们的羡慕和祝福。

座谈会在报告厅举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毛善新对校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毛校长说,学校一直坚持“文化立校、德行立人”的办学追求和“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的办学境界,是一所誉满三湘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澧县一中这些年来办学质量能够保持高位、稳定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学校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带着自己优良的文化基因生长。希望大家今后与母校联系得更加紧密,加强对母校的了解,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

校友陈喆代表同学们对学校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把写有“母校情似海,师恩重如山”的锦旗交给了毛校长,并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1967 届高53班校友毕业50周年重聚母校  8月18日下午,我校1967届高53班校友30多名校友冒着酷暑,齐聚母校,在学校文化楼二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学校副校长曾昭玮热情接待了校友们。

座谈会上,曾副校长向各位校友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规模、办学成绩及管理模式,详细解读了我校的办学追求和校园精神。他希望校友们能够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继续给予支持。校友们为久别重逢而喜悦,为母校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和取得累累硕果而自豪。佘天质校友把两幅获奖书法卷轴赠送给学校,并当场泼墨挥毫“大道之行,文化立校”,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与祝福。

座谈会结束后,校友们在曾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史馆并合影留念。

1970 届高一连1排校友母校重聚  9月23日上午,澧县一中迎来一批特殊的学生:1970届高一连高1排的20多名毕业近半个世纪的的老校友。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母校,重叙同窗友谊,感怀母校恩情。

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如今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回到魂牵梦绕的的母校,看到朝思暮想的老师和同学,大家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澎湃的青葱岁月。

在学校校长毛善新、副校长曾昭玮、纪委书记刘平武的陪同下,校友们参观了学府遗墨文化长廊和校史馆。老校友们一路目睹母校翻天覆地的巨变,一路倾听毛校长对学校如数家珍的介绍,大家为母校厚重的历史和一流的办学水平而自豪。他们期盼一中学子珍惜学习机会,增长才干,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祝福母校的明天更辉煌。

湖南文科裸分第一名王益朋背后的故事  6月24日下午,常德市澧县一中的高三毕业生王益朋的父亲接到一个电话,整个身体仿佛在燃烧,心脏要跳出胸口,原来这电话是学校老师打来的,王益朋以681的卷面分摘得全省文科并列第一名!当时,王益朋就在父亲身边,惊喜之余还是感觉到有点小意外,“一开始有点不相信,怀疑学校是不是搞错了。”王益朋这个阳光少年面对记者,侃侃而谈,一脸灿烂的笑容。

父亲:他从来没上过培训班

连日来,俗有“九澧门户”之称的澧县这座繁华的小城沸腾了,澧县一中出了个省文科第一名的喜讯不胫而走,早已传遍大街小巷。6月27日上午,笔者随着报社、电视台的一行人来到澧县一中办公室,未曾谋面的王益朋还在教室接受班主任的志愿指导,他的父亲王承忠率先走入记者的视野。

王益朋是澧县盐井镇宜万人,父母曾经在广东做化妆品生意。2006年举家回澧县城关干老本行,就是为了他发蒙读书。王益朋小学是在澧县五完小念的,读初中在九澧,后顺利考入一中。

王承忠说,王益朋从小学到中学从没上过什么培训班,也没人辅导过他,与普通的孩子没两样。不过从小到大,他的作业从不需要大人提醒,他总是自觉地独立完成。他喜欢读书,作业完成后就喜欢看些课外书籍,对电脑游戏不大感兴趣。论成绩,他总是班上的一二名,大大小小的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客厅。

说起自己的儿子,王承忠一脸的自豪。他面带笑容,娓娓道来,一点也没有农民的拘谨。他说,我们从不给孩子压力,相反还很宽松、民主。这次,王益朋能上北大、清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坦言,孩子发挥得不错,拿全省第一是锦上添花了。

学霸:自信执着的阳光少年

正当在座的媒体人纷纷给老王道喜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忽然开了,一个身着蓝条竖纹衫、戴黑色玳瑁眼镜的少年满面春光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个清爽而帅气的少年就是湖南省文科裸分第一名王益朋。在众人的目光里,他微笑着与大家打招呼。

王益朋略略调节一下紧张情绪,很快就平静下来。面对镜头,他一脸笑意,说话干净利落,显得很有个性。他目光敏锐,眼里透着自信,脸上写满真诚,一副典型的阳光少年模样。

“面对考试,我从不把分数看得太重,但我考前会有针对性地复习,考后会补短。高考前,我一直有着个性化的复习计划,因为课堂上各科的老师的复习毕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会适当拔高一些。”他说自己也有发挥不稳定的时候,高考最后两月还出现过考砸的情况。王益朋不认为自己有太多的过人之处,只是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心得,他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谈到高考压力,他说自己心理素质不错,自信而执着,善于调适自己的心态。他自己一般不设过高的预期的目标,但有既定的小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迎考期间,他还是照例抽空打一圈篮球,弹几曲吉他。他特别赞赏同学之间的宽容,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涵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

在聊天中,他几次提到了自己的英语教师刘飞,眼里溢满感激与温情。他说,同学们习惯叫她“刘姐”,谁平时心里有了不快总爱与她倾诉。刘飞老师博学多才,性情温婉,颇具女王范,往往三言两语就能拂去学生心灵的皱褶,仿佛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他向幸福的彼岸起航。

看上去,王益朋的心态很平静。“高考并不意味着结束,今后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王益朋说。谈到今后的人生规划,他承认理想的专业是法学,搞生意的父亲却建议他学经济管理,具体选哪个专业哪所大学还最后没定下来,他会跟老师商量,综合考虑后再定。

老师:喜欢作文篮球和吉他

“厉害了!王益朋这个文科状元是个标准的全能选手!”教化学出身的澧县一中办公室主任李冰华显得儒雅而专业。他坦言,澧县一中十几年前也出了个全省文科第一名雷蕾,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今天,王益朋的第一,再一次擦亮了百年名校澧县一中这块常德基础教育的“金字招牌”!

在老师的眼里,王益朋各方面都很优秀,他的语文老师陈军对他评价蛮高,说他“没有明显的短板,能将各种表达方式自由驱遣,写作上也有天赋。”王益朋自己也承认,从初中到高中,自己没有弱项,所有科目都优秀,可谓均衡发展。相对来说,平时考试数学偶尔会发挥不稳定,他很重视但不会太在意一时的成绩。“我的优点是心态好,会适时调整心态,所以高考数学发挥稳定,反而只失1分,考出149的高分!”

陈军老师说,王益朋并不是人们眼中只晓得死啃书本的学霸,他个性开朗,爱好广泛,吹口琴,弹吉他,打篮球,玩乒乓球,喜欢阅读,作文也拔尖。平时,他在语文方面积累也比较多,这次高考127分,只能算稳定发挥。他是澧县一中第一个出版文学专著的少年,他的习作曾发表在《美文》《意林》等刊物上。

王益朋曾在自己的一篇习作这样写道:一个人,无论平凡或伟大,总是在不断成长,不断奔跑,不断前进,在世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痕迹。那是他们蜕变时留下的壳,那是他们奔跑时踩过的路,从那里,延伸出人类永恒的归宿。(作者:刘清炎 杨延波)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