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蒋翊武的老师周传德对其人格形成的影响

来源: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赵绪清(澧县一中原校长) 发布时间:2016-03-2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们知道,蒋翊武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在澧州这个小地方,他以神童、叛逆而出名。他很小的时候,就有算命先生对他的父亲说,你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就是百文一张的纸,吊钱一支的笔,也要让他念书啊!父亲果然想方设法让他读书,5岁进私塾,17岁进新学,一年半就学完三年的课程,却拒绝参加科举考试,说“奴隶功名,要它何用”!然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另一所新学西路师范。

在西路师范读书时,蒋翊武很快结识了一群朋友。其中林伯渠是高他一个年级的同学,刘复基是一位在帮会有了较高地位的江湖侠客,还有一些比他年长或更早具有革命思想的年轻人,但他们都自然而然地以蒋翊武为领袖。

在几次参加革命活动遭受挫折后,蒋翊武闭门思索,探求革命新路,决心到武昌去抓枪杆子,而且很快以一个公开身份的班长成为地下革命领袖,玩转“空手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把张之洞多年来精心打造的16000名湖北新军三分之二改造成革命武装,走出了一条连孙中山都没有想到的捷径,武昌首义一举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儿时的伙伴,比他年长几岁的杨载雄,比他先出道的黄贞元、龚霞初等,都成为他的患难战友,长期追随左右,生死与共。

辛亥革命成功后,他拒绝袁世凯的高官厚禄,全心全意追随孙中山,坚定地拥护共和。在袁世凯谋杀宋教仁,独裁面目充分暴露后,他力主武力讨袁,亲笔撰写讨袁檄文,笔力千钧,振聋发聩。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遭袁世凯通缉,至广西全州被捕,在桂林丽泽门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连敌人都非常敬重他。行刑时,刽子手甚至都不敢开枪。

我以前常常想,蒋翊武的这种领袖气质、人格魅力从哪里来?他们蒋家这一支人脉,数百年来默默无闻。他的父亲蒋定照,就是一个豆皮店的小老板,母亲也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家庭妇女。

但是后来,我认为至少找到了部分答案:蒋翊武的领袖气质、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老师。史料显示,有两位老师对他的成长起了关键作用。一位是晏开甲,字仲鼎;一位是周传德,字宣三。这两位原先都是澧兰书屋的先生,1902年新学开办后又都是澧州官立中学堂的教员。蒋翊武先在澧兰书屋发蒙,后在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毕业,跟随两位老师求学10多年。1912年他功成名就时回故乡,曾专程登门看望恩师。

关于晏开甲,我们了解得不太多,他去世比较早。现在只知道他是一位大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很大气很有学问的人,辛亥年间曾为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助教。他的住宅门口,曾贴有一幅对联:

道义自高,如立六国相;

著作极盛,可拟万石家。

由此足可见这位老师气势非凡。他去世后,有一幅挽联这样写:

跃马作燕赵游,慷慨悲歌,剩有侠情寄儿女;

作书得晋唐髓,风流歇绝,再无大笔写烟云。

关于周传德,即周宣三,留下的史料相对多一些。这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水平、很了不起的人。有几件事,可以大致表现周传德的人格特征。

其一,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大型文献《清代稿钞本》(全套定价4万多元),其中收入周传德的文集《孏余文钞•时文》。湖南全省有作品被收入者仅5人,周传德是其中之一。

其二,今人编的《历代名人咏长沙》,收录他的《长沙晚望》诗:

凉风吹梦去,起视夕光沉。

沙鸟向人语,山蝉邀客吟。

闲云入僧舍,孤月堕江心。

不觉宵衣露,霜钟响寺林。

书中介绍说:“周传德,清末民初人,字宣三,湖南澧县人。光绪丁酉拔贡。考取云南知县。支持变法维新运动。诗多感时慨世之作。”

其三,今云南丽江市华坪县的著名景点仙人洞,镌刻有一幅对联:

洞果有仙人,问汉武秦皇至今安在?

时刚逢炎夏,携只鸡斗酒不厌重来。

石刻注明“民国八年华坪知事周传德(湖南省澧县人)所撰”。

其四,1912年,年近五旬的周传德写了一首诗《自题肖像》(像左手持书右手持剑):

有剑斫翻拿破仑,有书惊走达尔文。

中华衣履西洋巾,深眶隆准须如黂。

有时方寸思潮倾,如太平洋翻东溟。

铸孔佛耶盛一盆,孟德鸠怒卢梭瞋。

光阴半百吾头髡,吾齿虽枯吾舌存。

雄谈崩角千人军,生不逢时遭诟嗔。

不王不侯复不民,手招佺偓升青云。

天外飞行鸾鹤群,幻耶影耶谁为真。

这首诗题写在他自己的肖像上,而肖像是“左手持书右手持剑”。诗的内容简要概括了他一生的经历和个性特征。从中可见,周传德文武兼备,大气磅礴,学贯中西,非常自信甚至使人感觉有点“狂妄”。这首诗写在辛亥革命后、宋教仁遇刺前。其中“雄谈崩角千人军”,或许就是为自己的学生蒋翊武领导首义成功而感到骄傲。

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对蒋翊武的这位老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的基本印象是:周传德满腹经纶,但生不逢时,或者不为他人所容。他只有通过自己的弟子,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下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周传德的复杂经历

周传德生于1864年,卒于1935年,享年72岁。一生的主要经历,他自己划分为四个阶段:

少年游学时代——1886~1898(22岁至34岁);

壮年游历时代——1898~1911(34岁至47岁);

中年游宦时代——1912~1926(48岁至62岁);

晚年归隐时代——1927~1935(63岁至72岁)。

周传德的父亲周炳著,与黄碧川(澧阳书院主院)同为清同治壬戌(1862)科举人,随即被安排到贵州的开州任知县,并带兵剿匪,文武兼备。此后20年,其父一直在贵州任职,先后在开州、湄潭、绥阳、平越州等地为官,并在平越州任上去世。周父为官清廉,去世后“笥筪只一缣,何以殓死亡”,靠朋友资助,兄弟几人才得以将其灵柩运回澧州老家。

周传德15岁就跟随父亲上战场。他后来说:“忆昨十五二十时,仗剑飞行西南夷。黔中山水天下隽,一一穷搜归新诗。”18岁时他父亲去世,在澧州老家安葬后守孝三年,1885年又返回贵州,照顾母亲。1886年,贵州提学杨文瑩聘他为“襄校试卷”,但彼此性情不合,不久愤而辞职。然后“奉母归里闾”,再次回到澧州。

在老家呆了一段时间,周传德情绪比较低落,感叹“我今落魄澹江隈,负局常笼破帽来”。继而,他到南京、上海、武汉、广州一带游历。回澧州后,就在澧兰书屋当塾师以维持生计。蒋翊武1884年出生,5岁入澧兰书屋发蒙读书,正是在这段时间。当时澧兰书屋是私塾,老师就是晏开甲、周传德。但周传德并不安心老死泉林,1894年进入张之洞在武汉主办的两湖书院求学,长达三年。1897年他回湖南参加科举考试,获澧州第一名,得中拔贡。

1898年,周传德以拔贡身份进京赶考,有望获取一官半职。但他并没有专心应考,而是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来往密切,参与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喋血,康有为逃亡日本,周传德潜回澧州隐居。此后“十年不问天下事,埋头沅湘作教习”。期间,先后任澧兰书屋塾师、澧州中学堂监督(校长),1906年至1907年任西路师范历史教授。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他认为国家政治形势变了,于1909年7月向朝廷上书“请起用戊戌党人”,但未被采纳。1910年冬,应友人邀请重游广东,在广州受丘逢甲聘请,任两广方言学堂地理教员。1912年应王正雅之邀,回澧州到九澧女校任教。

中华民国三年,即1914年,周传德参加政府的县知事选拔考试,及格后被安排到云南,先后任永昌、镇安、澜沧江关等县知事。1917年任云南都督唐继尧的秘书,先后执笔起草讨张勋、段祺瑞檄文。1919年调任华坪县知事,1922年调任腾越厅司法官。

1927年,63岁的周传德辞掉官职,绕道缅甸、南洋、香港返回湖南,终结了十二年宦游。因澧州战乱,他在长沙寓居两年,1929年8月回到澧州,后一直在九澧女师任教。

由此可见,周传德经历是比较复杂的。他从小随父亲征战苗疆,受到父亲文韬武略和清廉品格的熏陶。在贵州游历名山大川,阅读中外书籍,既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又有很好的人生历练。总体来看,他的一生是“不安分”的,总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始终没有获得较大的展示平台,最大不过“七品芝麻官”,处在“不王不侯复不民”的状态。这有点像孔子的经历,虽然没有显赫的事功,但当一名好老师还是很有资本的。

二、周传德的政治抱负

周传德自幼聪明,且从小跟随父亲征战,习文练武,见识广博,养成了豁达侠义的性格,早就立下很大的政治抱负。他在1910年所写的一首诗里说:

少年辄挟救世愿,悯念众生皆疮痍。

自负不量根器薄,思入地狱捐微躯。

实际上,早在20岁左右,他就在一首题为《野田黄雀行》的诗中表明了心迹:

上不共乌鸢栖,下不偕蝼蚁食。

乌鸢蝼蚁岂无良,振衣刷羽兮俟凤凰。

凤凰隔远道,汝将埋没兮随百草。

乌鸢,即乌鸦和老鹰,均为体型较大的鸟,处在食物链的中间,比喻中级官员;蝼蚁,蝼蛄和蚂蚁,处于食物链的低层,比喻力量微小、地位卑下的黎民百姓;黄雀,一种小鸟,亦称黄爵,周传德此处以黄雀自比。他说,乌鸢、蝼蚁也不是没有好的,但我要养足精神等待凤凰。如果遇不到凤凰,宁可埋没一生。这两句诗还真是一语成谶。它多少有点像孔子的慨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不过孔子讲这话是在晚年,周传德这样讲太早了一点。

此后,他在诗中多次表达报国情怀,如“卬见雁南至,振衣思高飞”,“麾日谁无鲁阳志,仰天空作杞人忧”等等,在从云南辞掉襄校试卷职务回澧州的落魄之时,仍然难舍豪情壮志。他有一首题为《醉歌赠郭春生》的诗:

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

安能长做老博士,姓名不能标天阊。

……

读破万卷磨宝刀,步入东海斩长蛟。

大才聊作小试耳,剑气横冲牛斗高。

明写郭春生,实抒自己怀。因郭是一位隐士,且年事已高,可能已经没有这样的豪情。而此时周传德年近三十,正值血气方刚、踌躇满志。之后不久,他还在另一首诗《浩歌》中说:

有剑不斩楼兰首,有缨不系南越肘。

英雄不数飞将军,那知九州四海之外复有人。

三百杯酒能浇背,拼与苍天同一醉。

会须三万六千日饮酒,只留一日醒眼含笑看苍狗。

在此期间,他两次上书湖广总督张之洞,毛遂自荐,并自比唐代韩愈早年上书宰相赵憬、宋代苏洵早年上书翰林学士欧阳修、苏辙早年上书太尉韩琦以自荐的故事。1894年他入两湖书院就读,或许就是上书的结果。

在入两湖书院之前,他曾外出游历。所到之处,写过不少伤今吊古的诗篇,这些诗都表现了较大的格局。例如他在一首题为《赴粤舟过汉口》的诗中写道:

读书千卷不成名,破产更作粤东行。

广州山川天下险,卧榻深沈鼾睡声。

把剑谈兵龙额走,二帅冲冠急掩口。

酒酣但食武昌鱼,门外东风吹绿柳。

去南京时,他写了一首《夜宿镇江》诗:

龙虎兴王气,都归扬子春。

六朝去如此,一水今尚存。

山色浮瓜步,潮声入海门。

似闻京口酒,痛饮醉桓温。

镇江在东晋和南朝时称京口城,桓温是东晋杰出的军事家。因这地方民风劲悍,桓温曾说过“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在诗中,周传德憧憬着巍巍古都的金戈铁马,仿佛自己正与大将桓温兴致勃勃地把酒谈兵。

人们常说,在人生的紧要处,只有几步。周传德也是如此。本来,他受到张之洞赏识入两湖书院,三年后中试拔贡,只要进京参考不出大的失误,是很有可能从此步入仕途,并做一番事业的。但是,他却不按常规出牌,去参加维新运动。这就与他的政治理想有很大关系,而政治上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南海县人,故又称“康南海”,是戊戌变法的始作俑者。1892年周传德应广东鹤山知县蒋少柳(临澧人)邀请游粤东,结识了康有为。他对康有为非常佩服,称其为当代“仲尼”,南海“卧龙”。在后来的一首诗中,他写道:

濯足沧海走南越,珠江万里腥风吹。

南海先生卧龙伏,神妙不测黄梅师。

遗我智珠光日月,左佛右孔窥缁帏。

大陆瀛寰都在掌,从此不为古所欺。

有了这样的前提,1898年周传德进京赴试时,正赶上康有为等积极筹划变法的热闹场面,他不参与进去才怪了。他说:

尔时正值维新运,壮年意气无不为。

长啸东门殊不恶,弹冠吐气干虹霓。

我们能感觉到,这时的周传德是何等慷慨激昂——康有为就是他苦心等待的“凤凰”,他要追随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百日维新的失败,让他的理想很快化为泡影。六君子喋血,康有为出走,周传德不得不隐居澧州教书。这时,他的内心是极其苦闷的:

京邑归来且卖痴,怕谈温室树离离。

东坡撒手休官去,少作人间咏物诗。

此后十年,周传德蛰伏澧州教书,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追求。他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开阔视野去教育学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且,一旦有机会,他仍然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大潮中去。武昌首义爆发时,尽管周传德已经47岁,还亲身参加汉阳保卫战:

我闻汉阳兵事起,乱踏黑云渡汉水。

亘七昼夜摩敌垒,天地无色鼓声死。

1914年,北洋政府在全国实施统一的县知事任用和试验(即考试)制度,已取得一定大学文凭者,经试验及格,即可安排到各地出任县知事。年届五旬的周传德或许感到机会已经不多,便放低身段参加了知事试,经考试及格,被安排到云南任知县。此时,他怀着比较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诗《永昌题壁》:

臣本湘西老布衣,金门侍诏虎符归。

一官堕落风尘苦,万里投荒天地非。

松菊园抛陶令悔,莼鲈秋晚季鹰违。

人生到处如春梦,且卧闲云醉落晖。

“松菊”、“陶令”,写东晋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故事;“莼鲈”、“季鹰”,写西晋张翰(季鹰)因思乡而辞官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张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怀念起吴中家乡菰菜莼羹和鲈鱼脍的美味,叹息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立即整装南归。周传德反其意而用之,感叹自己虽然老了,到了别人辞官归隐的“晚秋”时节了,但为了拯救战乱中的一方百姓,避免“一官堕落风尘苦”,还是乐意去做这个县官,并且坚信“人生到处如春梦”,以自己的才能当好一个县官绰绰有余。实际上,他在云南先后担任了四个县的知事,清廉自守,勤政爱民,在各地都受到老百姓的广泛爱戴。

但是,由于受戊戌变法的影响,周传德在仕途上毕竟起步太迟,没有大的作为。在晚年,他常常为此而感伤。他在《癸亥六十初度感怀一》(时任腾越司法官)中悲叹:“我今岁云暮,名利百不如。世乱不能归,万里投边陲。”“服官羌十载,只有琴鹤俱。田宅两未营,沉疴缠衰躯”。他还对年幼的儿子说:“尔父忝卑官,未尝清夜欺。虽无龚黄绩,尚有召杜思。自念清白门,后世其兴欤。食报将在尔,慎毋自荒嬉。”龚黄,是汉代守法循理的官员龚遂与黄霸的并称,他们“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这就是所谓“龚黄绩”;召杜,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二人先后为南阳太守,皆有善政,使人民安居乐业,南阳人称颂“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杜思”,即有效法召杜的追求。可见,周传德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并非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造福百姓。

老师这种积极入世,勇于担当的精神,自然会影响到少年时代的蒋翊武。不仅如此,蒋翊武后来在革命斗争中处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高尚情操,或许也与周传德的言传身教有关。

三、周传德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拥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孟子劝齐宣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都是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造福苍生为追求。周传德学养深厚,且自视甚高,其家国情怀十分浓烈。

周传德所处的时代,是鸦片战争后国家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年轻的周传德非常希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人民安康。他对在平定内乱中屡立战功的父亲十分崇拜:

忆昔中原乱,黑山陨欃枪。

牂牁竹王城,形势弥仓皇。

先君居士巾,顿换铁裲裆。

仗剑黔中行,白眼看天狼。

余时十五龄,随之奔战场。

四海皆澒洞,焉知王室伤。

先君发冲冠,孤军剿苗疆。

九十九溪蛮,一战天威扬。

哀牢起耕种,姎徒归版章。

1890年前后,他对国家的政治局面非常悲观,对自己的怀才不遇非常失望。在给友人樊力加的诗中,他写道:

方今中国忧空虚,燕晋秦陇多芜区。

东北边省西伊犁,万里獉狉荒菑畬。

大官束手筹策无,尽黄河北皆流逋,

逃入墨州乞为奴。……

欧洲大国高掌舒,寻殖民地如飞凫。

英俄德法美西葡,争入飞墨开雄图。

驱除土番走封狐,万国眈眈争锱铢。

……

怜我弹铗出无车,执手彷徨增欷歔。

他多么希望国家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当戊戌变法发生时,他积极参与,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科考初衷。变法失败后,他在《戊戌秋都门感事》诗中慷慨悲歌:

我是西川皇甫公,未株党狱愧清风。

季方岂悔师元礼,张俭何堪累孔融。

无地可容尼父住,有头不沿伍员雄。

扶摇万里乘槎望,云海荒荒日本东。

西川皇甫公,指唐代西川节度副使皇甫澈,为永泰元年进士科状元,“文学政事,为时表仪”;季方,即东汉人陈谌,字季方,著名高士;元礼,即东汉人李膺,字元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文可授徒,武能领兵,曾坚定不移地打击横行霸道的宦官势力,太学生称“天下模楷李元礼”;张俭,与李膺同时代人,因上书反对宦官而被追杀,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时年十六岁的孔融亦因收留他而入狱;尼父,指康有为,此时已逃亡日本;伍员,即春秋末年吴国大夫伍子胥。周传德这首诗内涵非常丰富,大意说,我像西川皇甫公一样,是可能考中状元的,参加了变法维新运动而没有和六君子一同流血,内心感到惭愧。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我决不后悔追随康南海,也不想学张俭望门投止连累他人。老师虽然走了,我也不会像伍子胥一样自尽,而是要坚定地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

此后,虽然隐居授徒,但他内心从来没有平静过。1908年左右,友人张芷涛画了一幅《狮抟地球图》,请周传德题诗,他题道:

雄睛怒睒烧电光,长鬣奋张森戈铓。

霜蹄一蹴千丈强,丸转全球如蛣蜣。

摩欧荡美抟蚝疆,嘘吸亚非皆轻飏。

大西印度太平洋,眇如芥子浮坳堂。

…… 此图庶足伸吾狂。

从中可见,他希望东方睡狮重振雄风的愿望多么强烈!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过遥远。不久,他又在澧州中学堂同事田金楠的一幅《东溪草堂图》上悲叹:

支那帝国今将亡,先生何地容草堂。

英法德俄美日本,铁爪雄蹲铜牙张。

乖龙蝮蛇拏云出,腥风倒翻太平洋。

大地山河无立足,轸念同胞呼穹苍。

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现状,他忧心如焚。期间,他的政治理想由过去的变法图强,以维持封建王朝统治,逐渐转变为建立新型的共和政府。在《中华民国元年元日感赋》中,他的诗第一次出现了“共和”概念,而且此后再没有动摇过:

枪云弹雨飞横空,北军奔走南军雄。

万山变赭长江红,共和涌现血花中。

湘赣皖粤铜山钟,秦蜀巨虚滇黔卬。

登高一呼崩万峰,还我山川归黄农。

他感叹共和的来之不易,同时对自己的学生蒋翊武“登高一呼崩万峰”感到欣慰。

但是,共和的路并不平坦,民国也没有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对此,周传德非常痛心。在1923年另一首《六十初度感怀》诗中,他表现得很伤感:

我年垂六十,阅历填心头。

自从辛亥岁,革命沸楚咻。

响应遍长江,满洲王气收。

四面血光中,民国悬新球。

艳说共和世,人民享自由。

从此登袵席,升平乐千秋。

……

血战无宁宇,同室操戈矛。

北洋鞭虎豹,关东拥貔貅。

上将争霸权,万马奔龙虬。

吾湘尤兵冲,白骨堆山丘。

田园尽荒废,兵饷穷诛求。

连年水旱灾,盗贼盈山陬。

海宇谁干净,放眼增牢愁。

自嗟老且病,我生逢百忧。

不料共和民,颠困如马牛。

顾念统一期,龙战方未休。

北定中原日,余生犹在不。

尔云望乡关,烽火射嗤尤。

白首不得归,双泪空盈眸。

请君勿停杯,为我弹箜篌。

我歌声正苦,寒风起松楸。

歌罢一无语,黄叶呜江楼。

这首诗或许写在家人、朋友为他祝寿的宴会上,但哪里看得到丝毫的喜庆气氛?在字里行间,我们只能感受到陆放翁临终前期盼祖国统一那种悲凉与悲壮。

1927年周传德从云南辞官走海路回乡,在印度洋遇到大风。他写了一首题为《印度洋大风》的诗,其中说:

朔风辊浪花满天,怒涛横空堆雪山。

万马千军疾如箭,突兀一落千丈悬。

……

坐令他族握门户,鼾睡卧榻司海权。

望洋大啸飞廉怒,天翻地覆雷霆旋。

……

众人昏眩自纷扰,胸中荆棘生云烟。

我行见此浑无事,屹然兀坐如参禅。

壮士老去,山河依旧,周传德外表平静,内心却生出无限的荆棘。

在周传德辛亥革命后所写的大量诗篇中,对共和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将破坏共和的袁世凯之流称之为“大盗”、“怪鸟”、“豺虎”、“魔王”、“蛟蟒”,而尊孙中山为“人中龙”、“中华师”。同时,他也对孙的过度谦让不满:“让国谁追善卷去,虚名千载惜中山。”他认为,就是孙中山的让国,才让出袁氏后来的一段历史,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更多的磨难。

周传德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必然习染给他的学生。蒋翊武少年时为国家遭受外敌入侵而痛哭,在孙中山走麦城时将文学社整体并入同盟会,二次革命失败后慷慨就义以警醒世人,都分明映射出周传德的影子。

四、周传德的独立精神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知识分子应坚持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周传德就是一个具有这种品质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特立独行的人。田金楠认为周传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才敏而赡,同时辈流咸谢弗如”;二是“独衍其说,挺然不挠”,“视樊川罪言之作,异世同揆”。并评价他的诗“指陈时事同于樊川,古体则浸淫于太白矣”。

樊川,即杜牧,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号樊川居士。杜牧的诗文“雄姿英发”,为人“放旷不羁”,亦深研兵法,注解的《孙子兵法》影响很大。他在《罪言》这篇文章中,追咎过去朝廷用兵的决策失误,指陈国家大事。文章开篇说:“国家大事,牧不当言,言之实有罪,故作《罪言》。”后人因此称奏议或议论时政得失的文章为“罪言”。周传德将此引为同类,常以“樊川”自比。他在《秋闱后登岳麓山感怀》这首诗中说:

橐笔且依人,坐幕衣生香。

神峰笑我隽,傲骨生背芒。

樊川倜傥生,乃失牛奇章。

豪侠气未平,投帻何猖狂。

该诗写于1897年,而所记事情则为1886年辞去“襄校试卷”时的情形。其中“樊川倜傥生,乃失牛奇章”,就是自比风流倜傥的杜牧。所谓“牛奇章”,指唐代一个著名人物牛僧孺。他是唐穆宗、文宗时的宰相,隋朝仆射牛弘的后裔。牛弘曾封奇章郡公,因此人称牛僧孺为牛奇章。牛僧孺在地方任职时,杜牧为其幕僚。时杜牧年轻,恃才傲物,放旷不羁,夜晚常出入青楼酒肆等娱乐场所。后杜牧应诏进中央政府做官,牛僧孺就告诫他今后行为要检点些。杜牧不认账,牛僧孺搬出一个箱子,里面全是他派出保护杜牧的人所写的报告。原来只要杜牧晚上出去,牛僧孺就派下人暗中保护他,因此对他的行为了如指掌,但并没有当面指责他。杜牧深受感动,遂与牛僧孺结为生死之交。周传德以杜牧自比,但贵州提学杨文莹却没有牛僧孺的胸襟,这或许就是他们翻脸的原因。当然,周传德的“神峰笑我隽,傲骨生背芒”,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

不仅如此,周传德对事物的看法,很多也异于常人。他在1909年写过一首长诗《读史》,袒露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观点。例如对秦始皇,他是充分肯定的:

群侯纷割据,秦皇奋一统。

新制大帝国,开边匈奴恐。

长城横天出,寒温带分控。

驰道宽百尺,金椎青松拥。

云中逾南岭,万里勒飞鞚。

彼其英雄略,宝刹建毛孔。

一扫封建局,千秋消祸总。

造福千万世,盲人肆刺讽。

惜哉愚民术,焚书起群动。

由来专制国,实胎革命种。

太息功罪案,怃然吊残垄。

他认为秦始皇“造福千万世”,其功绩“一扫封建局,千秋消祸总”,那些肆意诋毁他的人都是“盲人”。其次,对曹操,他也是很认同的:

能拨九州乱,斯为九州王。

兹事乃公理,群谤夫何伤。

炎汉火井熄,群雄奔虎狼。

曹公平河北,袁殪公孙僵。

整军下荆州,景升豚儿降。

奚取孙与刘,鼎足分土疆。

纷争数十年,民众涂肝肠。

何如归一统,兵戈化冠裳。

吴蜀弹丸地,奚匹中原强。

史家争正统,理论各主张。

尊蜀而抑魏,井蛙空雌黄。

鹍鹏与莺鸠,所见安可方。

他认为在“炎汉火井熄,群雄奔虎狼”的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曹操“能拨九州乱”,就应该是“九州王”。刘备、孙权参与争夺天下,至使“纷争数十年,民众涂肝肠”,这决不值得称颂。史家“尊蜀而抑魏”,实在是“井蛙空雌黄”。第三,对改革家王安石,他更是推崇备至:

矫矫王荆公,孤鹤鸡群翔。

高标出云表,蚍蜉撼之伤。

制置条例司,秩序何精详。

上接周官轨,下逮欧美梁。

新法起衰宋,一一综天纲。

掣肘讼盈庭,身败国亦亡。

由来维新世,守旧皆惊惶。

天演成公例,兴蹶孰主张。

下士闻道笑,彼其心目盲。

斯人不可再,望古增慨慷。

第四,更不可思议的,周传德还在该诗中为秦桧翻案:

抽翰评古英,秦桧奚足数。

或诋为卖国,流议太盲瞽。

女真火炎炎,两河皆敌土。

南宋牛角势,临安偷咨窳。

国弱敌人强,舍和奚御侮。

了事不取名,语挚心尤苦。

盈庭争主战,虚骄气虎虎。

慢夸武穆军,能歼宗弼伍。

开封且未至,况乃黄龙府。

盲史昧地与,梦魇张呓语。

嗟哉议和人,往往咨通虏。

兹案枉千秋,昭雪待来许。

他认为今人称秦桧为卖国的奸臣,是一个千秋冤案,将来人们会为他昭雪。不仅如此,周传德还在另一首诗《丁卯元旦预祝国民政府统一歌》中歌颂王莽:

王莽雄才高万世,官礼包罗中西治。

制作大定天下平,光武中兴殊多事。

帝王公器本无私,有大才德宜居之。

刘姓当王新则篡,此理未公君奚疑。

他认为,王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康有为说后来流传的《周礼》实际上是由王莽和刘歆所创制,有确凿的考证。帝王公器,德者居之。如果说王莽夺刘氏天下是篡位,那刘秀夺王莽天下也是篡位。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评价周传德的历史观点是否正确,但至少有几点值得肯定:第一,他评价历史人物或政权有一个根本标准,即国家统一,百姓安宁;第二,面对腐朽的政府,他主张“革命”、“维新”,让有德有才者掌权;第三,他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善于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这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

由此我们想到,为什么蒋翊武能够在当时的民主革命中独创出一条运动新军、借力打力的道路?1895年10月至1911年4月,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而武昌起义看起来“仓促起事”,竟能一举成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蒋翊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定势。因为此前的起义,主要依靠江湖侠士,没有固定的革命武装;文学社的“抬营主义”则将湖北新军变成了革命的武装组织。蒋翊武这种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突破定势的思维品质,或许就来源于周传德的独立精神。

五、周传德的道义朋友

大凡成就大事的人,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朋友是一面镜子,看一个人的格局怎么样,只要看看他所交的朋友怎么样。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如水并不是不讲感情,而是重在志同道合。周传德的交友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我们所了解的周传德的朋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清正廉洁刚直敢为的官员,二是学养深厚忧国忧民的教师。

他的第一类朋友,可举黄碧川、郭春生、江春霖为例。

黄碧川,是周传德父亲同科举人。做过陕西知县、山阳县令、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1885年辞官,任澧阳书院主院。他“学有本原”,“志趣宏远”,“凡古今家国治乱掌故,中外形胜,以及天外星卜,皆博览兼涉,纵横贯通”,“早年曾梦见陪范仲淹同坐,故自号为梦范主人”。黄碧川大气磅礴,清廉自守,嫉恶如仇。他为山阳县衙题联:“百里古公侯,万人托命;一官民父母,四境为家。”他为澧阳书院题联:“不食民一饭,不爱民一钱,乃吴隐子为太守;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是范文正作秀才。”周传德对他十分敬重。黄辞官归里时,周写了《题赠黄廉访碧川照临归石门》诗送他:

三尺纯钩万里遥,雄风西去马啼骄。

气吞太华峰头日,醉射河东夜半潮。

江山阅尽奇诗出,富贵成空大梦消。

且制清凉居士服,骑驴湖上老渔樵。

郭春生,是清末澧州著名才子,曾为曾国藩幕宾,后归隐田园。一次江南某地建关庙,乩笔出上联“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尤矣”,命曾国藩幕宾属对,众皆束手无策。后郭春生来了,立马对出“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令大家叹服。周传德隐居十年,与郭春生成为忘年之交,常在一起饮酒赋诗。他在《赠郭久佳春生》长诗中说:

先生侠气老不除,左持蟹螫右持壶。

高睨大谈九万里,一饮一石呼呜呜。

当年博士空流辈,然灯天禄校奇字。

拔剑还为敕勒歌,从军饱看江南地。

他对郭春生的业绩、才学、豪气非常佩服,感到和郭在一起,自己虽然“落魄澹江隈”,但人并不消沉,仍可“把酒向天歌一曲,丹枫飞上囊萤台”。

江春霖,是清末著名诤臣,福建莆田人,1894年进士,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他刚直感言,不畏权贵,当御史6年上封奏60多起,声震朝野。他在朝为官,家人却在深山老家过着清贫生活,夫人去世后也无法回去安葬,从此终身不再娶。他先后八次上书弹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并得罪庆亲王奕劻等其他权臣,1910年2月被罢官回乡。周传德特地写了《送江杏村侍御(春霖)南归(侍御劾袁世凯罢官归闽)》诗四首,前三首赞颂江春霖,第四首则抒发自己的感怀:

我亦清流党禁中,归田十载卧东风。

座中诗酒供聱叟,皮里春秋学禇公。

愧我非才辜圣世,知君有梦到深宫。

都门赠别无长物,七字新词笑乃翁。

在这里,他以“聱叟”、“褚公”自嘲,同时以自己和江同为“清流”而骄傲。

他的第二类朋友,可举田金楠、吴恭亨、丘逢甲为例。

实事求是地说,周传德的理想志趣并非从事教育,当校长、教员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他对教育是很有想法的,也是融入了他的政治理想的。在说他和上述三人的交情之前,先看看他和吴庆坻的交往,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吴庆坻,字子修,浙江钱塘人,1886年进士,后主要从事文史工作,任过四川学正。1906年清政府始置“学部”,省级设“提学使”,县级设“劝学所”,吴庆坻是湖南首任“署理提学使”,1909年被正式任命为湖南提学使。吴庆坻对湖南近代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1906年他曾随朝廷提学使团赴日本考察教育,长达三个月。回国后力推新学发展,湖南第一师范学堂、湖南工艺学堂等一批新学均由他创立。据现有的资料看,周传德与吴庆坻或许并非至交,但他对吴十分佩服。1910年,他写了一首长诗《赠吴子修提学使》:

东西隔绝云海苍,天遣哥仑开洪荒。

辟新大陆印度出,文明东渡太平洋。

汽笛飞鸣走东海,横挟兵力干通商。

大陆砰裂睡狮醒,脑昏目眩形仓黄。

天子失官四夷学,或跨日本游欧疆。

三年蓄艾宁非计,欲策跛鳖追鸾凰。

昨者回国多似鲫,断发革履东京装。

长揖王侯取金印,高睨大谈何昂藏。

参军蛮语骇流辈,奔踶不可施羁缰。

龙凤文章麒麟楦,毋乃中干夸外强。

刍狗中学薄雏鲁,学界风潮弥八荒。

吾楚尤当盘涡毂,三湘癫呓洞庭狂。

忆昔文字传巴比,小亚细亚辉天章。

万斛文波卷希腊,东学西渐开津梁。

十字军兴二百载,移植文采光西洋。

又闻日本通新济,王段乘槎撑扶桑。

遣唐使者岁不绝,遂令三岛生曙光。

世界母国推震旦,云礽孳乳环瀛沧。

偶涉新书鄙祖国,愿开蓬心言其详。

公为湘中如来佛,化指为狮惊魔王。

中西哲学众流汇,但撷精华祛秕穅。

二十世纪新天地,诐说争鸣如蜩螗。

四海狂澜谁砥柱,愿公化身百千强。

在这首诗中,周传德大开大合地议论世界文明发展史和中国近代屈辱史,辛辣嘲讽了某些留洋者在外面没有学到真本事,回国后虚有其表、装腔作势、沽名钓誉、崇洋媚外甚至数典忘祖的行为,而对立足本国实际、撷取国外精华、扎扎实实以教育兴国的吴子修非常赞许,尊他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可以说,这反映了周传德一贯的教育思想。

下面再说周传德与教育界同事田金楠、吴恭亨、丘逢甲的友谊。

田金楠,字春庵,号东溪,生于1856年,慈利人,任过湖南省特别会议议员、慈利教育会会长、劝学所所长,1916年继王正雅任九澧女师校长。吴恭亨,字岩村,笔名悔晦,生于1857年,慈利人,也任过湖南省特别省议会议员、慈利教育会会长、劝学所所长。这两人和周传德一样,都是澧水流域的著名才子、诗人、国学家,吴恭亨的《对联话》至今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周传德任澧州中学堂监督时,田与吴均为该校教员。周晚年回顾这段历史,还有“公与九溪田,觥觥甲一郡。讲学孕群英,一台二妙盛。而我虱其间,沟犹不能奋”的感叹。可以说,他们是数十年的至交。

然而,他们的友谊,并非仅仅由于同过事或均为澧州才子,而是思想上的志同道合。田金楠和吴恭亨也是维新思想、爱国思想非常强烈的人。1900年维新派领袖唐才常领导自立军起义,田金楠父子、吴恭亨父子是积极追随者。失败后,田子与唐才常一同殉难,吴子逃亡,吴本人入狱。田和吴虽然长期教书,但始终寄希望于通过教育青年来救国救民。这在其诗文中有鲜明的表现。

有一次,田金楠作了一幅《东溪草堂图》,请周传德题诗。周旋赋长诗一首,其中说:

先生可是铸国手,锻炼青年成金刚。

优者龙凤劣虎豹,手挈山河归炎黄。

酬功不用上柱国,但乞东溪侯醉乡。

点缀溪山掀髯笑,太平风月供吾狂。

我亦海上逐臭者,曾踏五岳凌八荒。

愿割东溪山一幅,角巾容我居其旁。

不久,吴恭亨亦作了一幅《月岩种树图》,请周传德题诗。周题道:

偻江聱叟吴岩村,双瞳炯炯干星辰。

读破万卷胸生鳞,铁笔奔驰千雄军。

……

丈夫当踪拿破仑,不然亦为温斯敦。

福不临门忧叩阍,睁目仰天如戴盆。

万斛热血旋昆仑,千肠烈火烧荆榛。

雪花点鬓霜上唇,乃坐皋比兰江滨。

纵谈哲学惊斯宾,罗列欧美归掌纹。

铁血锻炼青年魂,谈锋能令睡狮蹲。

吴恭亨随即用周宣三原韵和了一首诗:

悔晦先生天僇民,内一无有外绷文。

小人所怒君子瞋,学问牛后陈不新。

……

藜蒺灭影歼其根,一一繁植大匠门。

拳曲痈肿何足论,仿佛天演相陶甄。

一剪一伐皆经伦,一柯一叶皆风云。

莫言世界今瓜分,亚弱非可一口吞。

大厦支木击其人,栋隆不折榱不崩。

持贡吾相与吾君,群材辏辐亡可存。

吾图具在贻后昆。

他们相互勉励,心心相印,自信作为“读破万卷胸生鳞”的知识分子,尽管已经“雪花点鬓霜上唇”,仍能够在三尺讲台上成为“铸国手”,“锻炼青年成金刚”。并坚信世界虽然纷乱,中国虽然贫弱,但中华民族的大厦不会崩塌,中国不会灭亡。

相对而言,周传德与丘逢甲的关系要简单一些,但他们也是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

丘逢甲,字仙根,祖籍广东蕉岭,1864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县,与周传德同庚。他1895年抗日失败后来到大陆,主要从事教育事业。1906年11月被公举为广东总教育会会长,1909年任广州两广方言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广东省军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丘逢甲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期间,了解到周传德的学识人品,特聘他为该校地理教员,彼此惺惺相惜。一次丘作了一幅画,请周传德题诗,周旋作《题邱仙根太平草庐图》,其中说:

我闻甲午中日疏,大帅割台饲倭奴。

先生怒发心胆麤,吹剑映云雄万夫。

鼻头火裂登高呼,民旗响应光如荼。

长枪争驱红毛夷,为郑成功亦雄儿。

……

我素无从识邱迟,谁为媒者罗浮诗。

招我评茗谈妃豨,大开讲席升皋比。

贻我红荔啖我梨,出图示我催留题。

明朝买棹吾当归,倚装狂书志鸿泥。

他时若访先生居,空山高歌食蛤蜊。

在诗中,周传德借丘逢甲的画议论时政,歌颂丘抗日救国的卓越功绩,也记述了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

周传德交友,讲求志同道合,讲求高境界大格局。在蒋翊武身上也能看到这样的影子。

周传德对蒋翊武人格形成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某些事实做出推断与联想。限于史料的原因,我们已经无法了解当时的教育细节。不过我始终认为,真正的教育,是难以用言语去具体描绘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周传德对蒋翊武的影响大抵也是如此。

另外还需说明一点:有人质疑,周传德写了那么多的诗,为什么没有一首专门写武昌首义或蒋翊武的?并由此引发对他们师生关系的怀疑。对此,我以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且不说“雄谈崩角千人军”,“登高一呼崩万峰”,“我闻汉阳兵事起,乱踏黑云渡汉水”,据有学者研究,王正雅打荆州策应武昌起义,也是周传德游说的。在他的诗中,虽未出现“武昌起义”、“蒋翊武”等字眼,但多次讲到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如:“武昌沙石连云风,白旗拥出黎元洪……万山变赭长江红,共和涌现血花中。”“武昌白帜天卷舒,九攻九拒惊公输。南方健儿好头颅,血染共和山河朱。”“自从辛亥岁,革命沸楚咻。响应遍长江,满洲王气收。四面血光中,民国悬新球。”他称赞王正雅取荆州:“偏师夜驰疾风雨,夺取荆州天日覩。手挈山河付民主,论功第一帅弗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周传德通过知事试赴云南任职前夕,专程前往武昌凭吊,写了《九日登黄鹤楼感怀》诗六首,其第一首为:

太白已随白鸥逝,江上犹留黄鹤楼。

千丈飞涛天堑险,万山衰柳汉南秋。

洲余鹦鹉前朝梦,山绕龟蛇战垒愁。

休遣段师谈旧事,哀丝豪竹泪双流。

按说,新得官职的周传德虽未实现宏愿,但总该有一点小小的欢喜的。而他却南辕北辙地来到武昌,悲叹“白鸥逝”、“战垒愁”、“谈旧事”、“泪双流”,这种哀婉的情态,也与他一贯的豪壮诗风极不相称。我们可以想象,因蒋翊武当时是被袁世凯以政府名义通缉并处决的“罪犯”,周传德作为一名政府新委任的官员,他只能以这样的曲笔,暗暗表达对自己心爱学生的悲悼之情。因此,周传德与蒋翊武的师生情谊是毋容置疑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