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蒋翊武的敢为人先精神 创造美好未来
一、蒋翊武的一生就是“敢为人先”的一生
蒋翊武先生的历史功勋,完全可以用孙中山题赠给他的“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这八个大字来高度概括,因为这八个大字孙中山先生只给了蒋翊武一个人,就是黄兴、宋教仁、蔡锷他们也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殊荣。
蒋翊武先生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湖湘文库中,尤其是澧州文化中极为宝贵的珍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集湖湘精神大成的“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他得以成长为革命英雄的精神动力。为什么这样说?从其人生轨迹来看,他5岁在澧兰书屋开始接受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而后在澧州高等小学堂、常德西路师范学堂读书,到武汉参加新军,成立文学社,发动武昌起义,挂帅武昌保卫战,一直到桂林遇难的各个关键环节,都曾经留下过他敢为人先的身影;从精神层面来看,其具体表现就是忧国忧民、经世致用、侠肝义胆、舍生取义。他的一生其实就是敢为人先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他一生中几个关键时刻的行动来说明。
1、对待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他敢于抵制说“奴隶功名,要它何用?” 1902年,澧州府照例举行州试,各地读书人纷纷来到棚厂街参加应试。这时,通过院试取得秀才资格,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赋税。他父亲也一再劝说儿子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是,考中机遇极大的蒋翊武却对此不屑一顾,说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这就是说,他不参加封建科举制度的考试,也不承认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既不愿成为封建制度的奴隶,更不愿成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
2、在面对《中国如何自强》的答卷时,他敢于说“今日欲谋中国之强盛,只有革命”。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为着称霸世界,借我国东北领土所进行的一场狗咬狗的战争。当时的常德西路师范校长熊希龄针对这个事件,出了一道《中国如何自强》的作文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主张改革政治,有的主张发展教育,有的主张兴办实业。而蒋翊武则大胆地在课堂上宣读“革命排满”的政治主张,要求推翻专制统治。他的这个主张使熊希龄始料不及,大为惊骇,后来成为他被常德西路师范开除的重要原因之一。
3、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他敢于组织、发展、壮大“文学社”,实施“抬营主义”,为革命积蓄力量。1911年1月30日,蒋翊武宣告将革命组织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从此以文学社领袖的名义,制定了一系列的组织建设和革命运动的方略,党员发展到了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同时,他还用文学社的经费资助《大江报》,使之成为文学社的机关报,为革命运动大造舆论。并且以革命大局为重,完成了湖北地区两大革命团体的合并。他还敢于在军队中施行“抬营主义”,把旧军队改造成为革命力量。
4、在危急关头,他敢于果断发表命令,发动武昌首义。10月9日下午,起义的各项准备已经就绪,恰逢孙武在总机关宝善里14号配制炸弹时意外失事,蒋翊武遂以总司令名义,果断发布了武昌起义的第一道作战命令。虽然武昌起义在10月10日晚才正式打响,蒋翊武也没有莅临现场指挥,但这次起义是按照蒋翊武在9日下达的命令,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取得了首义的初步胜利。
5、在已经到手的革命成果即将被断送时,他敢于临危受命,保证了武昌首义的最终胜利。武昌首义初步胜利之后,清军的反扑,致使战事处处被动,眼看到手的胜利被断送,革命即将夭折。而此时被人们寄予厚望的黄兴走了,万廷献没有上任,黎元洪没有胆量,孙武更没有勇气担当总司令之职。而蒋翊武则无所畏惧,临危受命,以监军护理总司令职务殚精竭力,独支危局,才使武昌起义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础。
6、面对死亡,他敢于慷慨悲歌,舍生取义。1913年9月8日,是蒋翊武临刑的前一天,蒋翊武目睹袁世凯对他执行枪决的电令时,泰然自若,神情依旧,只是愤慨地说:“不灭袁氏,必误民国。” 并告诫人们说:“予死固所甘,请悬予首北门,以观袁氏之盗国……且此次失败,为国尽忠者寥寥,翊武请先君等拼为之!”接着便吟诵绝命诗四首,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惆怅,道出人生之旅的深深感触,对民主共和无怨无悔追求的深情,对民族前途的无限担忧以及对实现美好理想的热切期望。9月9日下午4时,蒋翊武在仪仗队的陪伴下,在号手们的“进军号”(蒋翊武事先要求的)声中像又一次出征一样,来到刑场。他身着白色绸衫,慷慨激昂地向围观群众演讲革命大义。然后,盘坐在红地毯上,张开双手指着自己的胸膛,对行刑队大声说:“来吧,就朝这里开枪!”就这样,蒋翊武为追求和实现民主共和英勇就义,为人类留下了一首荡气回肠的正气歌。
二、蒋翊武敢为人先的精神源于澧州水土的滋养
我们澧州这方水土特有的文化基因,造就的是澧州人特有的性格与精神。蒋翊武为什么会有“敢为人先”的精神?这完全得益于他赖以生长的这块水土所提供给他的滋养。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包含着什么?其实就包含着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人的成长总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东西。那么,澧州的水土是一方什么样的水土呢?
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这是一方神奇的水土,一方营养极为丰富的水土,一方从来就有敢为人先革命传统的水土。
2004年8月,常德市争创我国10个“中国魅力城市”之一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中央电视台作为常德市的形象代言人时强调指出:“常德市有三件宝:9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6500年前的古稻田、中国最古老的城。为什么常德能发现这么多宝?因为常德距今8000年开始,在澧阳平源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在中国多元的板块结构中自成体系,影响了长江流域、汉水流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进程。”就是这三件宝,当年使常德市成功创建了我国的魅力城市。而这三件宝在哪里?它就在我们澧州的大地上,就是澧州水土所滋养成的国宝。
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之后说:澧阳平原是南方文明的摇篮,“它才是湖湘文化的大本营和湖湘文明之源。”。
早在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就说过:“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诗人岑参,出生于湖北江陵,因羡澧州之美,曾以“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而自豪。所以,自古以来澧州就是一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
就澧州这块大地上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来说,其实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根据到目前为止的考古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在澧阳平原的先祖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就用他们敢为人先的精神,曾经两次改写历史,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为中华民族,为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后人们留下了最为光辉的历史篇章。据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澧阳平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虎爪山文化,到了距今16000年左右,澧阳平原最后一支旧石器文化——十里岗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拐点……这时最明显的变化是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人类的活动从游团走向定居,因而出现了早期农业。八十垱的壕沟和河道里发现了大量的水稻,这些水稻具有栽培稻的基本特点,它在彭头山文化中显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彭头山文化奠定了早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基础……距今6300年,澧阳平原自彭头山文化以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积累,终于成就了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城头山大溪文化史前古城在距今6300年前横空出世。这座城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史前古城,这座城池的出现,是中华大地上一道醒目的人文景观,是人类第一次在大自然的原野上立起的丰碑,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史前文化的进程。”2007年国家文物局出版的中日联合对城头山考古的调查报告指出:“在这湿润地带森林中的大河沿岸,实际上却存在过完全不同于四大文明的古代文明,这便是长江文明。”接着,在“从定居革命到农耕革命”及“从农耕革命到都市革命”的章节中,该报告又指出:“率先制作陶器,进入定居生活的森林民族开始了稻作农耕……实际进行过稻作的地区是湖南省澧阳平原的八十垱遗址和彭头山遗址……以稻作农业的发展为背景,约6400年前在长江流域诞生了都市型聚落……这一中国最早的都市型聚落便是湖南省城头山遗址。……6400年前出现的、具有环城城墙规划的古城遗址,在考察人类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从这些考古结论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次是生活在澧阳平原的祖先最先完成了人类由狩猎、采集的山地洞穴生活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即由森林走向平原,他们早在16000年前就开始水稻种植,奠定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基础,因而彭头山、八十垱古文化遗址写下了人类农耕文化的第一笔;一次是生活在城头山的祖先在6300年前就最先完成了人类由农耕文明向聚落式的都市文明的转变,建起了我国最早的城市,是城头山古国城池的出现升起了中华民族第一缕文明的曙光。这两次革命都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先祖们敢为人先的结果,这两次革命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革命性的转变,都起到了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积极作用,使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大大地向前推进。这就是澧阳人对中华文明建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单就城头山而言,被称得上敢为人先的创造性成果还有许多,如:古稻田灌溉系统的发明、城头山古城的建造布局,以及祭祀、丧葬、商品交换,还有玉器的打磨、钻孔方式等等至今都还是难以解开的各种谜团。
而后,就在这块大地上,曾经留下过众多具有敢为人先精神的人们的足迹。屈原行吟澧水开创“楚辞”先河、车胤始创囊萤夜读、李群玉从小立志“雄纠纠,傲气我长留!”、赵彦若首倡刻书形成了全国的庞大网络、范仲淹第一个喊出了优乐观;李如圭向皇帝进言免除澧州30年税捐;陶澍倡导经世致用等等。
蒋翊武的根就在这里,他吸收和融合了屈原、范仲淹忧国忧民、车胤刻苦攻读、陶澍经世致用,以及等等先贤们的各种营养和风格特质,因而把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敢为人先行动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以一个革命军人领袖的天职,和他的同志们一起埋葬了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基础。这便成了澧阳人又一次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值得浓墨重彩、永垂青史的一笔。
三、学习蒋翊武“敢为人先”的精神,创造美好未来
学习蒋翊武的敢为人先精神,就要充分认识敢为人先的内在辩证关系。敢为人先突出的是一个“敢”字,“敢”字当头,必须注重其内在的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可行性。科学性说的是要注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讲科学就会蛮干,蛮干就会逆潮流而动,就更没有胜算的把握;前瞻性说的是要有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而且是超前的,不然就谈不上先人一步;创造性说的是先人一步的首创,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工作的总和,没有创造性就没有先人一步的成就;可行性说的是在科学性、前瞻性、创造性的基础上行得通的把握,它需要的是各种环境、条件的成熟,是能吹糠见米的成果,不然就会前功尽弃。比如说,在蒋翊武所处时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同盟会所领导的广州起义、四川路桥起义等多达12次的起义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当时就革命的形式而言,有的主张联络会党,有的主张议会斗争,有的主张君主立宪,而蒋翊武则成功地开创了一条策反和改造新军的道路;就发起革命的地域而言,有的主张在沿海的华南地区,有的主张在大西北,有的主张在长江中游,而蒋翊武则选择了长江革命,长江革命虽然危险大,易于被反动势力包围,没有退路,但他选择的是装备和训练都好的湖北新军,再加上扎扎实实地建立隐蔽的革命团体,实行抬营主义,能为我所用。所以,武昌首义并不是蒋翊武在敢为人先的口号下盲目的、随意的、冲动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间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和他的同志们在起义之前,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对起义的形式、时间与环境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考察的结果。
学习蒋翊武的敢为人先精神,就要敢于怀揣梦想,努力奋斗。蒋翊武的敢为人先精神是建立在他的梦想之上的,而且为着“民主共和”这个梦想,他的一生都是那样的执着,不屈不挠,甚至是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这里,蒋翊武的梦想是与民族的梦想、人民的梦想一致的,他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所以,敢于怀揣梦想,就一定要把个人梦与祖国梦统一起来,把个人梦作为祖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校友,蒋翊武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曾经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航向。就在蒋翊武之后,作为澧县一中这块化龙成凤的风水宝地,培育过众多敢为人先,卓有成效的校友,其中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世界闻名的专家学者,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党、政、军各方面的中高级干部,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等等。这些,在你们的老校长赵绪清先生的《前哲流风日新其格》这部著作里有着更多更具体的实例,他们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榜样。
今天的我们应该庆幸和蒋翊武一样生长在澧阳平原这块地灵人杰的水土上,庆幸能站在先人们的肩膀上感受他们创造性的聪明才智,感受他们创造出的各种奇迹。先祖们的聪慧,先祖们未竟的事业以及他们留下来的谜,都为我们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拓展了无限的空间,提供了聪明智慧的借鉴。同时,我们更应该庆幸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让我们牢记先辈,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怀揣梦想,敢为人先,努力奋斗,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在翊武精神的激励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澧县第一中学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2013-12-29)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