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照千秋 英灵启后学
——蒋翊武精神对后代学生的积极影响
蒋翊武是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作为一名澧县人,他为澧县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我校学子提供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在此,仅撷取蒋翊武先生众多精神特质中的几点作为例子来谈谈他的精神对我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志存高远,是后代学子立志成才的榜样
蒋翊武所诞生的时代,正是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瓜分、掠夺与压迫,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当时的清政府在各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商品、鸦片的侵入下,历经过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等,清政府与英、法、德、意、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达到30个之多,当时的中国,国土丧失,主权不稳,人权沦丧,资源流失,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的蒋翊武对清政府将中华民族带入灾难的深渊深感痛心,因此,曾毫不畏惧地发出了“中国欲图自强,首当倾覆清廷,建立新政府”的宣言,同时,蒋翊武在阅读了黄羲之、王船山等宣扬民族主义的著作,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等书后,更是认识到了清朝统治者的狭隘残忍,拒不参加清末的科举考试,他说道:“奴隶功名,要它何用?”因此,他拥护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维新运动,也从其失败中认识到改良主义无法救中国。在现实时代的激励下,他立下志向,要变革社会,救国救民,兴“吊民伐罪之师”,改变中国的现状。而他的短暂一生也就为了这一理想而始终如一地奋斗着。
认清现实,立志为国,蒋翊武年轻的心脏装起了解救国家民族于苦难的宏伟抱负,也正是这一远大抱负,使他矢志不渝,奋勇前行,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响了第一枪。他的年少立志,他的立志高远,正是我们历代学习学习的榜样。多年以来,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教育,常常用校园的文化来潜移默化,积极影响学生的人生取向,许多学生都在蒋翊武等先辈的影响下,立下高远之志,并为之刻苦努力,在高中阶段就取得很好的成绩,获得最佳的实现自己志向的平台,也就是考上一流的高等学校,接受一流的教育培养,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还将有一代又一代学子,在蒋翊武等先辈的积极影响下,树立宏伟壮志,为祖国,为民族,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经世致用,是后代学子勤于实践的模范
蒋翊武少年时在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也就是现在澧县一中的前身读书,勤奋好学,“资性敏捷,读书过目不忘”。后来,蒋翊武进入常德西路师范学校学习,他也潜心学习,孜孜不倦地汲取新知识,在这里,他接触了大量的先进书报,如《猛回头》《革命军》《警世钟》《洞庭波》《新湖南》《中国魂》等一些介绍西方社会的著作和自然科学著作,也接触到了《新民丛报》等改良主义报刊,这些,让他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潮、政治观点、国内外形势有了较深切的了解,对时局和各种重大政治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也正是这些促使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在革命活动中,他汲取这些刊物的长处,学以致用,也采用报刊的形式来宣传革命思想,教育和发动群众,因此,从1906年开始,他先后参与并主办过《竞业旬报》《商务报》《大江报》《民心报》等多种报刊,利用这些报刊,他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在广大读者心中种下民主共和的种子,为他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学以致用是蒋翊武快速走上革命道路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法宝,他也成为了后来者学习的典范。今天的澧县一中学子,在先贤的影响下,在学校“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的校园精神熏陶下,也十分注重学以致用。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会进行一定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参与社区服务,都要进行一些研究性的活动,都要参与或组织学校年级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而这些实践活动,既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开阔了视野,也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有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各种奖项,为今后走入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蒋翊武精神中的宝贵遗产,我校的学子,过去、现在、将来,都将会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将自己的才华和热血贡献于社会、国家。
三、求实创新,是后代学子好学求新的表率
求实创新,是蒋翊武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面,纵观蒋翊武的一生就可发现,他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是一个善于想办法的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而他的成功,也就源于他的求实创新。
蒋翊武是个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在传统儒家几千年的教化中,都教人以仁恕之道,但面对当时严酷的现实,他却没有迂腐地照搬传统,而是认识到“当今天下演竞争,惟武力乃能制胜,欲实行革命,当以联系军队为要着” 。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他在1909年与刘复基赶赴武昌,加入了革命团体群治学社。在主持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时,他便把发动新军作为主要工作,为革命积蓄力量。他主持文学社时,又创造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保证文学社的积极影响。例如,制定严密的组织原则,规定严格的组织制度,确立扩充组织的方针,等等。他们首先建立了新军各标营的代表制度,保证革命高潮到来时,一旦号召起义,标、营代表就可按原有建制进行统领,指挥战斗,从而保证革命的顺利进行;还建立标、营、队的代表与总队的单线联系原则,相互不发生横向联系,以避免遭受敌人大规模的破坏,等等,随着工作的进行,文学社不断扩大在新军中的影响,逐渐成了一支组织严密、机构健全、运转灵活而又能独立作战的队伍,为推翻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911年伴随起义时机的逐渐成熟时,为统一革命组织,壮大起义力量,蒋翊武又在主持文学社的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与孙武所领导的共进会合作的议题,并通过洽谈,成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的“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从而使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了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可以说,求实创新是蒋翊武将革命成功地组织并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今天正在继续发扬他的这种精神,我校“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学、苦练、深思、好问”的学风,都很好地沿袭了这一精神,时刻影响着我校一代代学子,每年我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在各种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有一部分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有很多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能提出很有创见的方案,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意的见解,在学习上能找到独特的方法,等等,可以说,求实创新的理念已经较好地渗入到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继续发扬,将会成为他们创造未来的有力臂膀,也将是他们在将来社会获得成就的坚实基础。
以上,只是蒋翊武先生丰富精神财富中的几朵浪花,其实,作为澧县人,我们感到十分的幸运,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在先辈的足迹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心理的、思想的抑或精神的力量,而蒋先生的光辉将会照耀我们澧县一代代学子的前路,他的精神也将成为众多学子踏实奋进的原动力,使他们在将来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高更远更稳。(澧县第一中学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2013-12-29)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