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三武” 民国之殇
蒋翊武、张振武、孙武,作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三个风云人物,因为他们三人的名字中均有一“武”字,年龄地位大致相当,故后人将他们称为“首义三武”。
蒋翊武(1885-1913年)湖南澧县人。1903年入常德师范学堂,次年因宣传反清被开除。1905年到上海,次年入中国公学,入同盟会。1909年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当兵,并参加群治学社,主持社务。1910年群治学社改称振武学社,再改为文学社,任社长。1911年与共进会合作,准备发动新军起义,被推为总指挥。武昌起义成功后,任湖北军政府军事顾问、防御使、战时总司令、驻汉招抚使等职。1912年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临时政府北迁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高等军事顾问,又授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均不接受。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回湖南任荆豫招抚使,策动反袁。失败后,遭通缉。8月29日南行至广西全州府兴安县境,为巡防统领秦步衢捕获,押解至桂林。袁命广西都督陆荣廷“就地枪决”。1913年9月9日,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死时年仅28岁。3年后,当时的湖南军政府将其遗骸迁回,安葬于岳麓山。
张振武(1883—1912年)湖北罗田人。早年毕业于竹山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入同盟会。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继又返鄂,执教于武昌黄鹤楼道小学。1909年加入湖北共进会。1911年9月,出席文学社与共进会的联合会议。1911年参与领导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副部长。因居功自傲深为黎元洪所惧,黎乃电请袁世凯以官职,调张离开湖北,袁世凯电请赴京共商国事。1912年8月15日,张振武在离开北京六国饭店路经正阳门时被拘捕,8月16日凌晨被就地枪决,死时年仅29岁。归葬湖北竹山县。2010年12月9日从竹山迁至武汉石门峰辛亥首义主题纪念园。
孙武(1879-1939)湖北汉阳柏泉(今属武汉市东西湖区)人。1897年入湖北武备学堂。自幼好武,名片曾作“孙武摇清”以示反清。1904年,加入日知会。1908年春赴日本,入大森军事学校,参与组织共进会,任军事部长。1909年在湖北成立湖北共进会。1910年到香港,加入同盟会。1911年9月,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任参谋长。起义前夕,因试制炸弹负伤。武昌起义爆发,湖北军政府成立,任军务部长。1912年夏,调北京任总统府高等顾问,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义威将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授参政院参事,就任总统府高等顾问等职。袁世凯死后,孙去德国游历。1939年11月卒于北京拈花寺。1949年后,其灵柩移葬于北京革命公墓。1981年,孙武遗骨迁葬武昌卓刀泉。
辛亥首义前后,“三武”曾因具有共同的志向而汇聚一起。他们携手组织革命团体,并肩为革命奔走呼号,为武昌起义的爆发立下不朽功勋。但遗憾的是,随着首义的成功,“首义三武”由于道不同而开始互相倾轧,不相为谋,闹得水火难容,甚至被反对派所利用,演出了一幕幕悲剧。
革命领导权:“二武”争雄
“首义三武”之间的纠葛主要涉及权力分配和对黎元洪的态度。辛亥革命前夕,武汉一地有两大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当时分别由蒋翊武和孙武领导。两团体虽然政治目标一致,但一直存有门户之见。
眼看起义时机成熟,革命党人为统一革命组织,壮大起义力量,提出两团体联合的建议。倡议联合的首先是共进会。当共进会负责人孙武派人去试探蒋翊武时,蒋翊武觉得:“合作虽好,但那些留过洋的、穿长衫的人,不好招惹。特别是孙武,领袖欲特强,将来共事很难相处。”
可以看出,孙武与蒋翊武之间,自合作开始就埋下“二武”争雄的伏笔。但当时革命事重大,经过反复磋商,双方还是同意于1911年5月1日举行首次联合会晤。席间,双方围绕谁是主体问题,争论不休。
蒋翊武说:“文学社在军营中力量很大,合作后文学社当为主体。”孙武则反诘道:“共进会是同盟会系统,直属东京本部领导,与长江各省均有联络,人数超过文学社,联合后当然应该居于领导地位。”
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礼让,会晤不欢而散。直至6月14日举行二次会晤,双方才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两团体商定,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专管军事;孙武则为军务部长,专管行政;革命党人刘公任总理,专管民政。
随后军政大权,由孙蒋二人分担。涉及重大事件,则由三人集合大家共商决断。这看似解决了权力分配,但事实上却形成一种各不相让的恶劣局面。特别是武昌首义成功后,更是明争暗斗,矛盾逐步发展。
孙武任军务部长后,利用部长之便,委以部分共进会干部担任高级军官。蒋翊武名义上是军务部副部长,却无实权,文学社的其他成员更是遭到排挤。文学社与共进会之间早已存在的芥蒂更加明显。
张振武得罪黎元洪
武昌起义前夕,汉口宝善里机关和武昌小朝街指挥部相继被破坏,孙武负伤住院,蒋翊武出走,多名革命党人被害。幸而,新军革命党人张振武于危难之中联络各方,不失时机发难。
武昌首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众人拥黎元洪任都督,张振武被推任军务部副部长主持军务,部长一职虚位以待孙武。张振武司职半月余,部署有序。待孙武出院,到军务部视事不久后,汉阳却告失守。
面对紧迫的形势,张振武听闻黎元洪打算出走,闯入督署,以佩刀砍地,大声疾呼:“有敢言退出武昌者斩!”此举令黎元洪万分难堪。之后,张振武还令甘绩熙等督守,鼎力协助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刘公布防武昌城守。黎元洪由此便对张振武怀恨于心。
1911年11月南北议和,黎元洪与袁世凯勾结,嫉妒张振武得军心,便暗结孙武合力排挤之。孙武在主持军务部期间,权力欲膨胀,专横骄妄之气更盛,渐渐失去革命同志的支持,颇感处境孤立。于是他倒向黎元洪一边,希望拥黎自重,黎元洪也希望在党人中找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两者一拍即合。
孙武和黎元洪搭上关系后,就处处与革命党人作对。孙武联合一批失意的官僚、政客在上海成立“民社”组织,拥黎元洪为社长,私底下与同盟会相抗衡。革命党的一部人因此引发了一场“倒孙运动”。1912年2月27日晚,由共进会会员牵头,以文学社成员为骨干的倒孙运动爆发。他们高喊“打倒孙武”、“打倒军务部长”之口号,上街游行,鸣枪示威。孙武逃避汉口。事后,孙武被迫辞职。去职后,他做了袁世凯政府的高等顾问。
令人惋惜的悲剧性结局
首义“三武”令人惋惜的不仅是志同道不合,尤令人感叹的是,后来张振武和蒋翊武的结局都不如孙武。
蒋翊武就义
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的命运以被害收场。当汉阳失守后,革命党领袖黄兴离汉,蒋翊武被推为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后接任代理总司令,负责指挥。但不久后,他就被排挤去职。
1912年6月,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蒋翊武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不久后他就任国民党参议、汉口交通部部长。袁世凯曾命其为军事顾问,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但他坚辞不受。
随着袁世凯复辟阴谋逐渐暴露,蒋翊武于当年12月主办了《民心报》,宗旨是“扬孙黄,抑袁黎”。1913年7月,蒋翊武回湖南参加“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他任鄂豫招抚使。但是,“二次革命”行动失败,蒋翊武遭到通缉。8月29日当蒋翊武走到广西全州府兴安县境内时,被巡防统领秦步衢所捕,被押送到桂林。黎元洪闻讯,立刻电告袁世凯并请予“迅诛”,袁世凯遂命广西都督陆荣廷“就地枪决”。
9月9日,蒋翊武在桂林被杀害。在押赴刑场前,蒋翊武作《遗书》及《绝命诗》四首,随后凛然就义于桂林丽泽门外。
张振武被害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凭借“领导”武昌首义的资本当上副总统。不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为拉拢黎元洪,派参谋次长陈宦到武昌,对黎元洪说:“‘三武’一日不离开武昌,则副总统一日无权。这些人都是卒伍下吏出身,若由大总统将他们召到北京,授以高官厚禄,不会不去。这样副总统则无后顾之忧矣。”这一番话说中了黎元洪的心思。
5月,袁世凯连发三封急电,殷殷敦请张振武赴京共商国事。黎元洪也力劝张振武入京就职,并赠予路费4000元。于是,张振武等人在8月8日坐车抵达北京。
8月15日晚上,为调和南北感情,张振武在六国饭店宴请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酒阑人散,张振武乘马车回旅社,途经正阳门时,潜伏的军警突起拦截,将张振武捆绑押解西单牌楼玉皇阁京畿军政执法处。16日凌晨1时,张振武在执法处被绑于木桩上,身中六弹毙命。临刑前,他怒道:“不料共和国如此黑暗!”
张振武被杀后,孙武等人前往总统府质问。袁世凯说:“我是根据黎副总统的来电办理,我明知道对不住湖北人,天下人必会骂我,但我无法救他的命。”黎元洪原想要袁世凯替他担负杀张责任,但袁世凯却将黎元洪的密电一字不漏地公布于众,使黎元洪的阴险用心路人皆知,而自己坐收渔利。
后人对“三武”作了一个结合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孙武不如振武,振武不如翊武。这也算是对首义“三武”的一个总体评价吧。
值得一提的是,今人在历数武昌“首义三武”的功绩时,可曾想到“首义三武”内讧导致湖北人在民初政坛上丧失话语权。以至于上海筹建临时政府时,由于孙中山对包括湖北在内的国内情形不大了解,人事方面多由黄兴裁决。因孙武的跋扈,黄兴对武昌首义的领导人颇为失望,除了黎元洪当选为并无实权的副总统外,九个总长中无一个武昌首义者,九个次长中虽有五个湖北人,但都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令人扼腕叹息。(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2013-12-19)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