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英魂情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二)一等奖
“儿誓志杀贼,保障共和,否则不生还也。”你提笔写下这封诀别信时咬着牙,忍着泪。我别过头,揉着通红的双眼,努力克制着冲上前去撕毁信件的冲动——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即使它象征着你的归途。
电光石火间,仿佛又看到当年的你。
那时你尚且年少,却显得和同龄学子格格不入。“奴隶功名,要它何用?”这时我才明白,你必有一番大作为。果不其然,你开始结识与你同志的革命中人,投身于革命事业。
“偏逢国难时,凛然一丹心。
自此离家去,临风望海平。
高山言雄志,流水寄壮情。
参辰不相见,登高待佳音。”
这首诗我终究没有寄给你,那时听闻你投入湖北新军,组建了文学社,本早已谋划多日的起义却暴露了秘密。我当然知道你可以挽救,我一直都坚信你的能力,所以当得知你用坚毅果敢和无比的军事才华成功取得“却强敌,守危城”的成绩时,我比谁都要欣慰。我知道你的能力。就算只凭一眼,我也能看到你身上不群的壮志与才华。是的,只凭一眼。
“二次革命”的失败令你不甘,既然决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了!你的豪情壮志从不曾熄灭,诀别书便是你让我无法忘记的豪言。胸怀智谋,心明眼亮,矢志不渝,敢为人先,这些曾用来形容你的词不过一句:国在我在,国亡我亡!这便是我一辈子仰望你的高度。
1913年9月9日,登高远望,却只等来你的绝命诗: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难平。
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弩剑作寒鸣。”
浊泪千行,换不回你英姿飒爽。
那便是你的归途,枪声一响,英雄何去!只恨临终之时也不曾听到革命胜利的呼声。但你无悔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无悔矣!
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恍若听到你的仰天长笑:虽千万人,吾往矣!
梦里花落去,花开梦已深。
相隔一世纪,我越过时间的长河,追随在你身边。对望之际,我又看见你眼中的灼灼光华。它化作一泓清流,流入澧水,再入心中。
尔身虽逝,英魂不朽。伯夔,你看呐!中华大地已改头换面。如今的中国,淌过你和你万千同胞的鲜血,走向了富强;如今的中国,迎着东方逐渐升起的太阳,追赶着世界。可为何你的眼眸之中,仍有蓝色?
我想我是知道答案的。巨河之底那些除不尽的水草暗暗蔓延,叫人心寒。不,这并不可怕,因为蒋翊武这个名字,和中国历史丰碑上所有的革命斗士的名字,化为一条又一条食草之鱼与之斗争,巨河终将清澈。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早已不闻当年中国大地上震天号角,不见战火硝烟。然而国家的战斗还未结束,当代中国人的肩上仍有中华复兴的重任。千千万万个“蒋翊武”站了起来。那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那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为国而尽忠者,忠于吾心!为国而身死者,死而无憾!这是根植于我们内心的,篆刻在我们骨头上的民族精神,这是无数后人所应该拥有的力量。中国,不能缺少“蒋翊武”。
恍惚之际,我仿佛又看到那个铭记于心的背影立于澧水河岸。临风对月,他眼中流光暗转,就像当年刑场上的不羁豪情,眺望这大好河山,吟道:
“虽千万人,吾往矣!”(指导教师:叶小仙)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