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兮蒋公 有志兮少年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二)二等奖
狭长的街道,斑驳的城墙,沉默的古树,人来人往的翊武路,落日下的翊武影剧院,校园里的蒋翊武铜像......那些沉默的事物像黑洞吸引着我,神思不禁飘远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蒋翊武,1884年12月21日出生于澧州一个城市平民家庭。澧州蒋家是一个达官贵人层出不穷的望族,然而蒋翊武所在的蒋家庙分支却一直无人问津。但正是这种家庭背景,使他萌生了武装反清的叛逆思想。1902年,同龄学子纷纷参加澧州府举行的科举底试,试图通过科举飞黄腾达。对此,蒋翊武只说了一句:“奴隶功名,要它何用?”正是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才能说得这般铿锵有力。
漫步在澧水河畔,那静静流淌的河水向我诉说着它的见证。也是这样一个秋天,天高气朗,平静的澧水河面没有一丝波澜。独立在岸边的是一位衣着朴素的少年。他站了许久,脊梁挺拔,目光坚毅。在这里,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离乡背井,投身于革命事业。
澧州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丰富广博的内涵既铸就了澧州文化的灵魂与基因,同样铸就了蒋翊武坚韧而又纯洁的灵魂,铸就了他敢于向旧制度,旧世界宣战的勇气。他注定不平凡。以独特的眼光,睿智的头脑,开始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索。创立文学社,改造新军,武昌起义......为着民主共和,他义无反顾,摒弃私欲,使一个腐朽落后,几近灭亡的中国凤凰涅槃,重见曙光。
然而就在他生命的顶峰处,一切都戛然终止。蒋翊武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桂林度过的。因湖南独立失败,他遭到袁世凯通缉,被迫出走广西,不料身陷囹囫。
1913年9月9日下午4时,蒋翊武在仪仗队的陪伴下,在号手们的进军号声中像又一次出征一样走到桂林城丽泽门外的刑场。临行前,他身着白色绸衫,坐在红地毡上,慷慨激昂的向围观群众宣讲革命大义,盼望人民为着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群众们十分动容,有些人还落下泪来。士兵们凝神静听,迟迟不肯开枪。领头的士官担心事情有变,从背后向蒋翊武开了一枪,那个伟岸的身影就此倒下,却是那样的从容,没有一丝畏惧。
蒋翊武英年早逝的那个句号,画在了他不满29岁的时段里。他走了,留下了一首绝命诗:“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柱,只余有哀逐水流。”至此,他也不曾后悔,那个澧水河畔的少年始终不曾后退。
晚风吹散了我的深思,只留下满心怅惘。一阵清朗的读书声传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壮哉!蒋公,壮哉!革命先烈。前人为革命前赴后继,望我中华蓝图,兴我华夏大地,且看今朝!(指导教师:吕文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