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怀抱蒋公 骋望遥远的你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二)二等奖

来源: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刘美清(高二1223班 ) 发布时间:2016-03-19 浏览次数: 【字体:

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兴复国兮路漫漫,痛民族兮何时安?

惊天轰炮炸不破复国之心,响雷铁战摧不毁爱国之情。蒋翊武,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百年来,他的精神为人们传颂,他的伟大为人们所感悟。是前进,毅然坚定;是坚持,永不放弃;是奋斗,抹看血泪;是奉献,丝毫不悔。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公的命运给予蒋翊武贫寒的家境,可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世事的磨炼铸造了坚忍的性格,以致于年仅18岁的他在听到日本大举入侵中国境内时发出了“奴隶之官,要以何用?”“中国要自强,首先要推翻清朝,建立新政府”之类的话。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蒋翊武在动用着他所有的力量书写着什么叫做爱国。

面对日益腐败的清政府明目张胆地勾结日本大肆侵略中国的这种窘迫情况,蒋翊武毅然决然地发起了反攻。在经过了无数的危险、领悟了单人难行的无奈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湖北新军,发展自己的队伍,开始了他真正期待的革命。

在训练期间,蒋翊武化名为蒋伯夔,以另一种身份活着的他在湖北新军里潜伏着,在革命思想前线里准备着。身为反清革命组织文学社社长的他积极鼓动各界知识分子勇敢地参加革命,并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为名掩护革命活动,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策划起义。蒋翊武的突出领导才能为周围人所熟知,被命名为湖北革命总指挥后的他更加热血澎湃,一个月的谋划,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但突如其来的变革打破了这一切的宁静。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引发了革命的导火索。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从此兴起。浴血奋战,坚持到底,蒋翊武和他的队友们奋勇拼搏,用他们的鲜血和热泪换来了起义的胜利,换来了祖国的未来!

武昌起义胜利之后,蒋翊武才发现胜利果实却早已被窃取。他不愿与黎元洪、袁世凯等人同流合污,不久他又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可惜,事与愿违。“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无奈奔赴于广西会州,却不想,在此地被捕。早已知晓此时的他难逃一死,浑然无痛。但君可知否?此时的蒋翊武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悲痛复悲痛啊!谁人落寞得遭此,唯使英雄泪满襟!

他悲痛,他无奈,但他仍然忠守爱国之心。在即将面临斩首之际,他仍旧大声呐喊,向人们陈述着他坚持的真理。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有的热泪盈眶,有的甚至痛哭流涕,但无情的监斩官最终还是拿出了手中的利枪,直击蒋翊武的后背。子弹穿过英雄的心房,伟人倒地,鲜血流淌。

年仅28岁的蒋翊武倒在了血泊之中,无人搀扶,落寞荒凉。蒋翊武没有负中国,但中国却负了他。蒋翊武把他的热血、梦想都给予了这个国家,为中国革命书写了华丽的篇章,为民族复兴勾勒完美的曲线,为中华崛起贡献了他璀璨的一生。他把精忠报国诠释地淋漓尽致,他用他的默默无闻、伟大无私感染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督师北伐时,专门为蒋翊武立纪念碑,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十二个字镌刻于碑上。是为深刻,永为奠缅;是为沉重,往复励人;是为入心,永垂不朽;是为恒久,怀念伟人。

“当年豪气今何在?江山如此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余虏剑作赛鸣。”“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是谁支得江山住?只余有哀逐水流。”今日绝命今日语,唯盼江山得明主!(指导教师:许元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