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蒋翊武铜像下的情思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二)三等奖

来源: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金晓霏(高二1202班) 发布时间:2016-03-19 浏览次数: 【字体:

站在高大的蒋翊武铜像前,我肃穆仰望……

一百多年前,澧州大地,一声啼哭荡起了历史的涟漪;一百年前,广西桂林城的丽泽门外,一代伟人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一百年前,大红洋毯上,一个高大的身躯轰然倒下。一百年来,让我们澧州人魂牵梦萦的那个名字,便是蒋翊武。

自古英雄出少年,蒋翊武便是其中之一。在同龄人为了科举功名而苦读圣贤书时,他一句“奴隶功名,要它何用”的铿锵檄文如平地惊雷,宣示了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他与世无争,却有高度的革命热忱。不以首功自居,潜心于革命事业。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军队中号召湖湘子弟,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组织文学社,亲任文学社社长,积极宣扬民主共和精神。是他,用激情文字撑起我们革命事业的一片天;是他,用不懈努力创造了广泛的民众基础;是他,用满腔热血滚烫了赤子情怀。

当历史的选择题出现时,有人选择通往官场的坦途,视良心于无物;也有人义无反顾的扑向荆棘,只为信仰。武昌起义前,意外致使共进会一名成员被捕,该成员当即叛变。而在千钧一发之际,蒋翊武毅然坚守原地,发出首义号令——为了革命事业不致半途而废。他的大智大慧,推进了武昌起义的顺利进行。“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蒋公即为真君子。

他珍惜生命,但信仰让他从不向敌人低头。在众多革命义士选择水路至上海时,他却只身南下偏远广州。不知那天的天空是否阴沉,阴霾是否笼罩大地。竟然在青天白日旗下,历史的悲剧拉开了帷幕。不幸被捕,他却笑看人生。当死亡来临时,他仍不放弃自己的信仰。端坐在猩红地毯上,他的眼中,看不见死亡的畏惧,看不见一丝怯懦,惟见一团火焰,燃烧着激情。慷慨激昂,无论生死,他都是中华民国的功臣,他始终坚信唯有民主共和才能造福民众。执刑的枪手迟疑了,周围的军民动摇了。然而,卑鄙小人的暗弹穿过了他跳动的心脏。他就这样倒在了自己钟爱的土地上。那一刻,无数民众的心被枪声唤醒。也在那一刻,一个英勇的战士从此离开了我们,带着他未尽的梦想和信仰。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难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弩剑作寒鸣。”难平的大概是蒋公对革命的执念吧。死前慷慨挥笔,留下他此生的遗憾和无奈,定格了他回肠荡气的英勇。一百年了,历史的车轮又滚滚前行了一百年。今日,看看革命事业已经成绩斐然,蒋公,您的心愿要了了吧。

站在高大的蒋翊武铜像前,我肃穆仰望。蒋公,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共和的阳光下纪念您;一百年后的今天,和平鸽在蓝天下飞翔;一百年后的今天,您的精神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指导教师:周代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