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豪气今犹在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二)三等奖
“满蹶袁颠,往事难追,招讨不成功,只道一檄文犹在;人亡国瘁,中心是悼,飘摇今若此,知将来大事局若何。”这是胡汉民为蒋翊武所写的挽联。
蒋翊武是湖南澧县人,澧水,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多少杰出的精英,蒋翊武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准备和发动了武昌起义,这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民主革命历史进程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思想先进,革命立场坚定,坚持舆论造势,积极宣扬革命思想。蒋翊武的成长得力于革命书报的启蒙。因此,他深切了解革命舆论对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强大催化作用。从1906年开始,他先后参与或主办的报纸使革命思潮弥漫了整个武汉,弄得敌人大为恐慌,急起镇压。
他积极运动新军,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蒋翊武认为“当今天下演竞争,惟武力乃能取胜,欲行革命,当以联系军队极为要着。”正是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在主持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时,便把运动新军作为主要工作,为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组织准备。
他加强团结,寻求联合,壮大革命队伍。蒋翊武始终把寻求革命团体的联合作为壮大革命队伍,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信息途径。
他紧紧追随孙中山,誓死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曾以陆军中将加上将军衔等高官厚禄引诱蒋翊武,但他却不为所动。100年前,一个人为护卫国家的共和体制,反对倒退和独裁,年仅28岁的生命倒在袁世凯的屠刀下。他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视死如归的气魄,实在今人敬仰,他的名字必将万古传颂。
蒋翊武用他短暂的一生书写着民主共和的革命事业。蒋翊武就义后,孙中山曾经高度评价他:“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1921年12月,孙中山督师桂林时,又下令在丽泽门外为蒋翊武树立纪念碑,亲自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开国元勋”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对所有革命志士的唯一封号,也是对蒋翊武的最高赞赏。1916年7月,蒋翊武先生的灵柩迎归湖南,葬于岳麓山腰“蒋公亭”。
掸去历史尘埃,撩开百年面纱,我们忘不了他。蒋翊武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取之不尽的。他的英名永远与争取世界历史文明与进步的伟大斗争联系在一起。他的英名永远与推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密不可分。他的名字也将随着人们对辛亥革命这个波澜壮阔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辛亥革命至今已有100年,当年发生的故事并不为时光的消逝而淡漠。历史的长河不断奔流,他却在人们心中永驻。津市的翊武中学恢弘大气,澧县一中的翊武铜像傲然挺立,兰江公园的蒋翊武的半身汉白玉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它们记录着蒋翊武的飒爽英姿。翊武路,翊武影剧院无一不是在无声的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怀念。
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脊梁,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是沅芷澧兰的骄傲,是研究和创作永远的宝库和源泉,更是追梦前进永远的力量。时间之流抹掉了过往的痕迹,可他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历久弥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皆英雄。蒋翊武的绝命诗似仍在耳际回荡。“当年豪气今犹在,如此江水怒不平。”我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弘扬翊武精神,担当时代责任,先人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不会辜负先辈梦想,定能使中华再次崛起。
辛亥百年祭,祭无数英雄。最难忘,红色记忆深处,身影毅然。不敢忘,故人身形依旧。蒋翊武,我们的英雄。(指导教师:周代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