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之风范,翊之神魂,武之青史!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一)一等奖
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题记
初秋九月,我们齐仰望翊武先生的铜像!微醺的秋风吹过,落叶洒下,人来人往,先生就那么屹立在那里,维持着永恒不变的霸道姿势,说不出的如斯孤独!但我知道,他不为寂寞所苦!在1913的九月,先生迎接了死亡,却也经历了重生!
“蒋翊武”这个名字第一次为我所闻,是从父亲口中得知的,我记得父亲对我说,翊武先生是个天才,儿童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且口吐成章;青年时,他文采斐然,思维异常敏捷。后来,先生领导了武昌起义,虽然28岁英逝,却永被誉为开国元勋,永垂青史!我那时不以为然,内心想到:从古至今,神童不计其数,翊武先生虽是神童,却不足为奇。然当我在澧县一中看到先生的铜像后,我的想法开始改变,却只是因为他那一对炯炯有神的双眸!
我习惯于凝视一个人的目光,从而读懂他隐藏在背后的故事。而从翊武先生的目光中,我领悟到了更多!
童年时期的小翊武果真是个神童,与别的小孩截然不同,可谓是鹤立鸡群!这时候,他的眼神里没有同龄儿童的稚气,也无懵懂,只是灵动,且夹带着一丝无邪。这是多么宝贵的一对双眸!太过澄澈,太过敏捷!于任何人,自然是无法比拟的。 而青年时期的蒋翊武,简直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尤其那一对双眸,更盈满灵动,盈满澄澈,却也多了份坚定,多了份深邃。我从这样的目光中,几可断定,他一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
时光永是流逝,更加内敛沉熟的翊武先生,目光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照片里,我看到他的目光如钢铁般坚强,如大海般深邃。像是实质化,给人以震撼!这样的目光,初看到时只是惊叹:世间怎会有如此双眸!太过出采!太过与众不同!然当我了解他所走过的路程之后,我则彻底释然。
这时期的他,是极为优秀的!他为革命而做宣传;他为武昌起义而做准备;他为反清运动而做贡献;他为中国的未来而担忧!这样的他,功绩显赫,何不受万人所景仰!
可是现实,却总与理想背道而驰!这样杰出的翊武先生,最终却被“同胞”——那些愚昧的庸人给处死!但他死前,却仍用最后的机会,在群众中演讲;仍用最后的生命,将自己奉献给自己的梦!可是,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枪声来得突然,于是翊武先生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他死时,是那样祥和地躺在轿子上!目光如炬,却是那么释然,好似看到了未来!我的心被震撼了!可是,翊武先生又怎可就这样离去,要知道,他的心之梦想还未完成!家之妻子还等待着与他团圆!国之百姓还等待着被他觉醒!他怎可就这样离去呢……
可是,先生的逝去,却好似重生一般。他走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他就像是一束光,来去匆匆。却也正如一束光一样,照亮了中国的未来!
我犹欣赏他的目光。“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我觉得,先生的目光是两者都有的,正直而眼观苍生,威严而心系天下!我也欣赏,先生的人生态度,他懂得:即使最后,未曾有人为你鼓掌,但也要微笑谢幕,感谢自己的竭尽付出,不曾后悔!
鲁迅先生曾说过:“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我觉得,翊武先生的逝去,应该被我们所记住——劳记有这样一位澧州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民主革命历史进程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深记有这样一位澧州人,他与世无争,但他的革命立场却矢志不移;铭记有这样一位澧州人,他大智若愚,但他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方向却心眼明亮;永记有这样一位澧州人,他珍惜生命,但他为了自己的信仰绝不向敌人低头!
这就是蒋翊武先生,让我们恒记蒋之风范,翊之神魂,武之青史!后扬前人之风采,立后世之精神,全吾辈凌云之志!(指导教师:覃祥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