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种下一树爱国心
——弘扬翊武精神,实现伟大复兴

来源: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一)一等奖 作者:周仪(高一1125班) 发布时间:2016-03-18 浏览次数: 【字体:

风, 冷冷地,猎动着衣衫与旗帜,而那刑台上伫立一位男子,—且让我们称他为“先生”吧—先生就站在那儿,口中还不忘宣扬着革命的理想。不少人为之动容,就连行刑卫兵都心下不忍。突然,只听到一声闷响,那滚烫的鲜血汩汩流出,竟连衣衫也一并染成暗红色。先生倒下了,倒在那一片炽热的鲜红的血液中。

从此,先生站起来了。

无数个先生,怒吼着,咆哮着,前仆后继地站起来了。

直至中国解放了,强大了。

先生是我们的老乡,亦是校友,用现在的话,亦不妨可称作“学长”。先生读书之时勤奋刻苦,四年课业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便提前毕业。可就是这样的先生,这样一个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先生,竟在16岁那年放出 “奴隶功名,要它何用”的厥词。真是最忆少年此时狂啊!

先生极年轻,至少是在一个年轻的年龄里。先生思想先进,是众多革命者之一,能为了中国而不惜生命。

“武装反清”是先生的志向,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也确实做到了。

先生俯在书桌前,彻夜冥想着翌日的计划。终于,他的太阳穴突兀地跳动了一下,先生跳了起来,联络同志们前来开会。会上他们做出了一个改变未来中国命运的决定:迫于革命当前形势,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革命必须立刻发动!

1911年10月10日,在那遥远的时刻却并不遥远的地点,枪声打破了清朝的千秋美梦—武昌起义爆发了。

经过一夜激战,人们终于迎来了黎明,迎来了新的一天。那沉重的一页在历史上被彻底翻了过去,不再出现。

可先生却正面临着生死危机。刚从清兵手中逃出的他竟又为了革命,返回那危险的地方,却也是让他始终执念的地方。

可先生最终还是被捕,被枪决,被埋葬了。那些还未来得及付诸的计划也一并在星空中闪烁,落入谁的眼中,化作颗颗泪滴坠落。

学校广场前方有一座先生的铜像。那座铜像衣袂飒飒,左手叉腰,右手高举过头顶。先生面容严肃,眉头紧锁,目光刚毅地看着远方。顺着铜像所望方向,那是一颗开满红花的树。那花即便在寒冷肃杀的今天,也红得这般热烈,这般繁茂,这红色正恰似那汩汩鲜血的颜色。

逝者已逝,而后生者听着先生的故事,胸腔一阵澎湃,仿佛一阵阵震耳欲聋的交响乐砸在心上,一瞬巨颤,只恨生不逢时,所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悲伤,此刻更浓郁成一阵悲痛。在中国,少年梦早已不是为了中国的解放而拼搏,而是如周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今日正高速发展着: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综合国力第二,2001年入世贸,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舟飞天,辽宁远航……无一不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努力与进步。

中国,正在崛起!那头沉睡了太久的东方雄狮,正慢慢睁开那双惺松的睡眼,抖了抖身上的鬃毛,沉沉地怒喝一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

先生那时的年代,人人都渴求看到这样的中国,所以人们都在为了自己心中那个美好国度而前仆后继。“欲要富强,必先自立”的信条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风仍然冷冷地吹着,先生倒下的地方,应该要有一株花儿亦或一棵小草,与风一同摇曳着。随着清风和鸣,伴着日月同悲——为着先生的逝去与无畏。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先生的墓在岳麓山,现在的季节,那枫叶定红得玫瑰都要热烈隆重吧。是啊,怎能不红得如此热烈隆重呢,那是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啊!

而又还能再说什么呢,那位名叫“蒋翊武”的先生已逝世,但现在,一位名叫“中国”的先生正矗立在世界东方,岿然不动,让世界的目光齐聚东方,不得不竖起大拇指:“China,good!Chinese,good!”

而先生该在九泉之下欣慰地笑了,为这今日之中国!(指导教师:严思思)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