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血荐轩辕 舍我其谁
——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征文活动(高一)一等奖

来源:第六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章辙(高一1308班) 发布时间:2016-03-18 浏览次数: 【字体:

在澧县,蒋翊武这个名字已融入了生活。在街头,随时可以听到以翊武命名的街道,抬头可以看到以翊武命名的剧院。漫步在校园,可以仰望蒋翊武挺拔的铜像;夜幕来临时,铜像庄严的身姿被强光投射到高楼上,显得高大而静穆。没有人刻意提及,就仿佛他从不是轰轰烈烈地就义,他的痕迹早已被人们铭刻进平平淡淡点点滴滴之中了。

初闻蒋翊武这名字,并不觉得他如何伟大。时光回溯,百年之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清政府腐朽落后,四周虎狼窥伺。那是最衰微的时代,那又是最昌盛的时代——许多伟人横空出世,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以生命铺开了民族的前路。蒋翊武也只是无数革命先驱中的一员而已。先驱不幸成了先烈,未及而立,血染战旗,抛却了好一段漫漫光辉的前途。伟大已矣,斯人不在,空余叹息。

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竟把如此勇烈的牺牲归于平淡,将许多英雄的舍身视作必然。或许是对百年前那段历史麻木了吧!

然而,我怎能麻木?

夹着书静静地走在校园,残叶满地,化作春泥。我翻开书,坐在树下静读。是一本《双城记》。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丽而善良的露西,不是出身贵族却向往自由的达奈,甚至不是睿智却人格分裂的大夫马奈特,而是那个寂寞孤独落拓潦倒的卡屯。在小说的最后关头,卡屯献出生命成全了马奈特一家的幸福,他用生命证明了他珍藏着自己的理想从未忘记!当他入狱与已是囚徒的达奈交谈时,我的心弦被他的言语所牵动;当他义无反顾地撂倒达奈时,我的灵魂为他的抉择所震颤;当他穿着囚衣慷慨激昂地驶向断头台时,我倒无语凝噎了……卡屯一生落魄,但他心中保留了一片净土。当他坦然踏上最后一段人生旅途时,他身上不仅具备了舍我其谁的气魄,他心中的那方净土也焕发出了无限的光彩。

校园静寂一片,我心中却澎湃汹涌。望着仍然高举右手的铜像,我质问自己怎么能够对先烈的牺牲感到麻木,读小说尚且不能自已,又如何能对现实中真实的牺牲无动于衷?

蒋翊武的舍身不是为了一个人、不是为了一个家庭,他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千万万个家庭而献身,他的赴义不应比小说中塑造的更慷慨激昂、更无私无畏吗?我怎能不被这种气魄所震撼?

《双城记》中写道:我们眼前一无所有,我们眼前无所不有。这句形容法国大革命的话形容百年前的中国也正合适。当是时,外敌虎视,民不聊生,堂堂七尺男儿,用什么报我泱泱中华?无数志士忧心烈烈,奔走呼号,把一腔热血挥洒在民族自强之路上,用舍我其谁的牺牲共同塑造起光辉的未来。他们的伟大毋庸置疑,而蒋翊武作为这群人的领袖和符号自当被历史铭记。

看吧,蒋翊武的右手依旧高举,他的身影仍是那么伟岸,似宣誓,似鼓舞,似号召,我向铜像奔去,耳畔响起一个热血青年“奴隶功名,要它何用”的呼喊……(指导教师:范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