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莫待风顺始扬帆
——在第四届洗墨池文化节论文报告会上讲话

来源:第四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赵绪清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次数: 【字体:

清朝末年,面对国家积贫积弱,国际列强肆掠,梁启超先生曾激励学子: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立志尤须坚韧刚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的确,大凡伟人名家,必有一种“不待风顺自扬帆”的情怀。且不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子黜而赋离骚,湘人曾国藩屡败屡战“打落牙齿和血吞”、毛泽东“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亦为千古佳谈。

澧州故事,于此也别有一番天地。

公元737年,唐开元“宰相三杰”之一张九龄,遭李林甫谗害被贬为荆州长史。此时他年届花甲,而且抱病在身,但并未因逆境而消沉。在赠澧州刺史韦潜的诗中,虽然对朝廷的大材小用有所抱怨,但仍然坚信“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期待“他日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公元803年,张署、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联袂上疏直谏宽免租税,得罪权臣而被远贬南方。在漫长的谪居生涯中,张署表现的是对韩张“白简趋朝曾并命,苍梧左宦一联翩”的自豪,对“涣汗几时流率土,扁舟西下共归田”的坦然。而韩愈则欣欣然“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若干年后,张署为澧州刺史,仍然保持了为民请命、刚直敢言的本色。

公元1020年,59岁的寇准第三次罢相后贬任道州司马,过澧州城换马留宿。面对滔滔澧水,他感叹宦海浮沉,人生坎坷,“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但同时表达了自己坚贞不屈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公元1506年,35岁的王守仁因忤权宦刘瑾,被廷杖四十,由兵部主事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受此奇耻大辱,正值黄金年华的王守仁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磊落洒脱坦然面对。赴贵州途径澧州,特意祭扫好友杨一清母亲刘氏墓,夜宿龙潭寺竟然还有“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的潇洒。因为他心目中追随的是周游列国的孔子,故而能有“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的境界。也正因为此,王守仁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

澧州,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她有机会接纳数不清的民族精英,成就了她南北贯通,兼容并包的地域文化,也铸造了澧州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格。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这都是澧州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