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辛亥革命中澧州先贤们的精神风貌

来源:第四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髙守泉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年洗墨池文化节的主题,是要研究探讨近现代澧州人文精神对人才教育培养的影响和作用。对我来说,这是个大难题!因为我不知道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状况,也不清楚人们们对近现代澧州人文精神的具体描述。但是,一提起近现代的澧州,我的头脑中总会浮现出一组辛亥革命先贤的英雄群像。愿借此机会,介绍一下辛亥革命运动中澧州先贤们的思想行动和精神风貌。既是对澧浦先贤们的纪念,也应该可以对青年学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近一百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运动,不仅是古老的中国由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更是中国现代文明历史的开端!现在,历史学家们追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胜利和巩固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可以看到,以蒋翊武为首的一群澧州青年,为之献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智慧、热血乃至生命,是国家、民族不可忘记的功勋和英雄!作为澧浦子孙,我们还可以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蒋翊武是澧水孕育的第一位影响过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第一位直接推动改变过五千年文明古国命运的历史巨人!在这位澧州巨子的身边,还屹立着文学会核心成员、直接参与组织部署武昌首义的“澧州五君子”龚霞初、杨载雄、黄贞元、唐牺支、夏国瑞;响应武昌举义、在各地率军摧毁满清政府统治、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澧籍三将军”的林修梅、林德轩、孙道仁;还有与蒋翊武相约,分头潜入广西举行“二次革命”的杨道馨、与黄贞元等人一道,力促过湖南独立的樊友云等“澧津二大儒”等。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运动的先驱者,是催生和保卫过民主共和的勇猛战将,是值得国人永远纪念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英雄,也是澧州人永远的骄傲!

这个观点。应当不是个人的杜撰,也不会是历史无知者的胡言。只要查一查这些人的事迹,甚或看一看他们的简历,我相信所有的澧州人都会为之肃然起敬,所有不带偏见的历史学家,也会由衷感叹“澧浦才俊耀中华”的历史事实!因为,这一群澧州之子,在那个历史浪潮中,实在是作出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举,起到过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行动、精神风貌、功勋业绩,确确实实可为后世子孙学习、效尤,堪作楷模!

首先是蒋翊武。他的生平行状,大家比较熟悉,于乾松还有专题论述,但我想强调的是:蒋翊武可算澧县一中历史上学有所成、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建立了最高的历史功勋的人。为什么这么说?1902年前,蒋翊武是州学生员,而清末的州学生员都在澧阳书院就读的;1903年由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常德西路师范学堂。这个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其实就是1902年由澧阳书院改成的澧州官立中学堂的一部分,其校址就在澧阳书院西斋。蒋翊武为澧县一中历史上的学生毫无疑问。而蒋翊武1904年,因协助宋教仁开展革命活动,响应长沙起义,被开除了学籍,从此矢志革命。1909年秋,奔赴武昌,用《商务报》记者、编辑身份,联络革命志士;继为策动新军,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充正目。进入湖北新军后,则以极大的热情,加入革命团体群治学社、振武学社。1911年1月,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举为社长。蒋通过创造“军队代表制”和“抬营主义”方式,团结、组织了数千名新军军人,成为革命党人掌握的第一支军事力量。9月,文学社与共进会召开联合大会,被推为军事总指挥。10月9日,汉口机关部失事,党人名册、印信被查抄,起义计划暴露,形势十分危急之下,蒋从岳阳防地赶回武昌,毅然决定当晚起义,亲自部署和以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发布数道举义军事命令。正是这些决定和军令,获得了武昌首义的成功,也造就了“武昌首义总司令”的历史地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蒋翊武创造的“军队代表制”和实施的“抬营主义”策略,对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而蒋翊武注重笔杆子的作用、重视宣传舆论的威力(办报),甚至撰文推广普通话(《论学官话的好处》),研究实业救国的方略(《关于振兴实业致孙大总统电》)等等。有学者说,蒋翊武以短暂的二十八年的生命,留下了如此建树,实在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奇才!

还有人说,时间越往后推,蒋翊武的历史地位会越突出,将来人们会发现,整个辛亥革命运动中,推翻封建皇权,建立民主共和的历史英雄,排在国父孙中山之后的,只能是蒋翊武先生。在孙中山的所有文告和整个民国建立史中,可以发现,被誉为“开国元勋”的人,只有蒋翊武一人!因此,矗立在桂林市丽泽门外、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的纪念碑,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瞻仰的一大圣地和唯一的现代中国元勋碑刻文物。翻开孙中山同时代诸如黄兴、宋教仁、胡汉民等人的评述,可知蒋翊武先生是当时最坚强有力的“共和卫士”!更为奇特的是,自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捐躯死难的无数烈士中,蒋翊武堪称是面对敌人的枪口,最勇敢无畏、最从容镇定、最令对手心惊胆战的铁血男儿!蒋翊武是近现代中国罕见的“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因此,“开国元勋”、“共和卫士”、“革命英雄”这三顶桂冠,完全是蒋翊武先生用自己的革命智慧、人格魅力、青春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一定会赢得历史的正确评价!

文学会核心成员中的“澧州五君子”:

第一位是龚霞初(1885—1927),字侠楚,澧县澧澹乡人。清末武昌陆军学堂肄业。宣统元年(1909)在汉口加入同盟会,又在武昌加入群治学社,任《竞业旬报》记者。翌年,与杨王鹏等将群治学社改组为振武学社,并投身于湖北新军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当兵。宣统三(1911)年元旦,他与蒋翊武等七人发起成立文学社,任交际员。继而担任汉口《商务报》及《大江报》记者。后与蒋翊武在武昌谋划起义,因事泄,于10月9日在武昌小朝街机关总部被捕入狱,翌日夜,由起义军营救脱险出狱,随即参加武昌起义,任军政府高级参谋兼前敌司令官,指挥所部与清兵激战七昼夜,卓有战功。

民国元年(1912)年,龚霞初在沪创办《震旦报》。民国2年他受黄兴、宋教仁之嘱,以“咏赞”笔名著《武昌两日记》,记载1911年10月9日和10日武昌起义经过。7月,龚赴江西,协助李烈钧组织铁血团反袁,旋在德安战败,赖匿战死者堆中生还。民国7年,孙中山组织靖国军,他被任为靖国军湘西司令,翌年任施宜鹤招讨使。民国9年,他供职广州大元帅府。民国10年,任虎门要塞司令。民国11-13年,任广东邮政总局检察长,并供职军政部。民国13年冬,龚出任北伐军第十八路军司令。民国14年,龚回县,应地方之请任县保安局长,斗邪除恶,百姓称快。但也因此得罪了地方恶势力。民国16年,他接到广州方面电报,邀他赴穗共谋国实,途经长沙时,遭人诬陷,软禁狱中。霞初不甘屈辱,饮鸩身亡。程潜闻讯赶来营救,为时已晚,遂亲自主持丧事,殡葬于岳麓山。

第二位是杨载雄(1881-1952),澧县澧阳镇人,与蒋翊武从小是同窗好友。少时,好驰马试剑,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天津,19岁的杨载雄加入湘军劲字营北上抗敌。后改投湖北新军,与蒋翊武同队。1911年1月文学社在武昌成立,蒋翊武任社长,杨任本部参谋,共谋革命。当年9月,文学社与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建立同盟,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复基、杨载雄作到军事筹备员。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杨载雄参加会攻清督署、藩署战斗。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授予杨陆军少将军衔,并授“陆军三等龙虎章少将”横扁牌一块,编入北伐第一军,任黄陂、孝感镇守使。1913年解甲归澧。1915年至1924年在澧州中学任国术、语文教师。1925年,时任川军师长的贺龙任命杨载雄为建国联军川军补充团团长,参加北伐。1927年受国民政府派遣赴沈阳劝张学良易帜。1927年底,因不满蒋介石叛变革命,又重归故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陆军上将蒋翊武事略》。1950年,不幸被杀。

第三位是黄贞元(1885~1948),字静谦,澧县澧阳乡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04年,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设于常德),结识宋教仁,积极从事反清宣传活动。被开除学籍,嗣往武昌投入湖北新军。并致函蒋翊武赶赴武昌,介绍他参加新军,黄、蒋在下级军官和士兵中从事革命活动,将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统一改组为群治学社,旋又改为文学社,经黄贞元提议推举蒋翊武为文学社社长,准备反清起义。1911年1O月,黄贞元协助蒋翊武发动新军起义,拉开武装反对清廷专制统治的序幕。蒋翊武继黄兴任战时总司令,黄贞元为蒋参赞戎机。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黄贞元随蒋翊武回湖南策划反袁,率部在岳阳进攻北洋军队,由于寡不敌众和湘军坐视不援,蒋翊武败走广西,不幸被捕牺牲;黄贞元东渡日本,留学东京政法学院。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分设桂林大本营,准备北伐。黄贞元随孙中山赴桂林,协助孙发动“护法战争”。失败后,黄回湖南,先后担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文书委员和湖南省审计委员会常务委员。出任北伐后国民政府湖南省的厘金局长(相当现省财政厅)“马日事变”后,黄极力反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政策,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肖翰卿、张峻等人。面对蒋介石的反共政策,他认为“薰莸不能同器”,拂袖辞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文书委员职务,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参与创办长沙兑泽中学、民本女子中学,曾任两校校长。l941年,黄又将民本 多余校产划出一部分协助创办九澧中学,并任董事长。为了纪念翊武,于1943年,协助筹建湖南私立翊武中学,任名誉校长。他认为“教育英才”乃“人生一乐"。他关心贫苦学生,常拿出一部分薪俸,供其完成学业。l947年当选为湖南省参议员,次年病故,终年63岁。

第四位是唐牺支(1887—1924),湖南慈利人。陆军特别小学毕业后,任宜昌清军湖北新军四十一标司务长、排长。为群治学社发起人。1908年在军队入同盟会,后参加文学社。

辛亥武昌首义消息传至宜昌后,即与党人密谋起事,派兵守住清宜昌府署和荆宜道行辕,并取得宜昌商界总理曹启荣支持,实现了宜昌反正,被推为宜昌民军司令部长。11月,出兵攻荆州(今湖北江陵)。占领沙市后,以司令名义发出致清荆州将军、都统书,劝令投降。荆州将军连魁迫于形势,于12月15日投降缴械。湖北军政府委他为荆宜施鹤总司令部司令,办理荆沙善后事宜,节制荆宜施鹤军政、民政。

1912年南北议和后,所部被改编为鄂军第七镇,任镇统;镇改师时任师长;授陆军中将。同年赴北京,任将军府谘议。武昌首义十八甲等功臣之一。.1913年去日本。1919年赴湖北恩施,任靖国军参谋长。1920年赴广州,任别动队总司令、湖南劳军使。后受黎元洪召去北京,被授予将军府将军。1924年病逝于北京。

第五位是夏国瑞(1887~1925),字锡圭,澧县城关镇人。1902年夏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校,与同窗林伯渠、蒋翊武等结为挚友。1905年毕业后,夏即与其兄夏国宾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并积极参加留学生的反清运动。1909年学成回国,即与在武汉的蒋翊武联络,共谋反清之策。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夏国瑞随湖南第二次援鄂军到武昌,蒋即委夏为《民心报》馆主任。夏所办《民心报》言辞激烈,对黎元洪的倒行逆施多有制约,被誉为“诛奸妙器”。1912年8月,黎元洪以《民心报》声援《大江报》为由勒令停刊。1913年7月,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夏国瑞、林伯渠积极投入,不久革命失败,夏与林等潜往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15年,回国任《武汉日报》社社长,并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17年,夏举家迁至常德盘沱律师公会挂牌当律师,并以此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其间,林伯渠等常于晚上坐轿来访,与夏纵谈国事,商讨革命活动。是年7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临时约法》,8月,孙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发动“护法之役”。夏与林同赴衡阳,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4月,护法军败。夏匆匆返家,仍以律师为业,并兼任澧县中学校长,九澧女师名誉校长和澧县教育会长等职。1925年春,任《澧县通俗教育报》编辑。时四川军阀汤子模窜入澧县,迫贺龙部移驻津市。汤军调戏、强奸妇女日犯数起,勒索巨款供其挥霍。夏撰文登报予以无情揭露。汤见报大怒,将夏拘押至军部问罪,夏正义凛然,答曰“为民喉舌,何罪之有?”汤问“不怕死吗?”夏从容笑对:“为民请命,死何足惜。”汤恼羞成怒,遂于3月29日将夏国瑞枪杀于县城南门外。当时,舆论界反响强烈,华美通讯社、《湖南通俗日报》、《大公报》、《申报》均各有披露。澧县各界为夏举行公祭,广州军政府及林伯渠发来唁电、唁信。盛赞夏“一秉天良,奋笔直书,气壮声雄,诚属报界明星。”

中华民国政府“澧籍三将军”:

林修梅(1880-1921),名祖坤,号浴凡、六柳居土。出生于安福县(今临澧县)城北约10公里的凉水井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修梅8岁入学,至23岁先后就读于安福道水书院、澧州钦山寺新式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州试,“中第一名博士弟子员”。二十九(1903)年,考入湖南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出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湖南陆军速成学堂区队长和主讲人。三十二(1906)年以公费生资格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三十四(1908)年,毕业回国,被派往四川任新军团长。次年,率军人藏。民国2年(1913),参加二次革命,出任岳州要塞司令。后遭汤芗铭悬赏通缉,逃亡日本。民国5年回国,参加护国讨袁运动。出任湖南护国军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民国6年9月18日,修梅与零陵镇守使刘建藩一道宣布独立,控制湘南24县,并通电全国,揭露北洋军阀段祺瑞毁弃约法、解散国会的罪行。孙中山当日复电刘建藩、林修梅:“诸君子仗义湖南,摧阻逆焰,风声所树,视听顿易。尚冀勉励进行,克竟肤功,荡涤瑕秽,重奠共和,大局实利赖之。”刘、林起义军以五千之众之劣势装备,与三万敌军浴血奋战,先歼李佑文部,再败王汝勤、周诗之敌,歼商震部数千人,击溃朱泽黄部于湘乡永丰镇。修梅左臀受伤,仍坚持指挥。于11月攻克长沙,次年1月27日攻克岳阳,北军仓皇败退湖北。后湘军主要首领权利之争加剧,北军趁机用六倍于湘军的兵力大举进犯,永丰一战最为激烈,修梅身先士卒,奋勇指挥,左臂中弹,仍带伤督战,终于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北军损失甚大,军无斗志。6月15日,吴佩孚被迫派代表前往耒阳与林修梅签字停战。孙中山授予林修梅陆军中将军衔。民国8年,修梅出任湘西靖国军总司令,进行讨桂援粤活动。十年,任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10月患牙痛病、误于庸医,病逝于广州中法韬美医院,年仅42岁。他的逝世,孙中山异常悲痛,讣告中称:“林公从戎廿载,为国勤劳,辛亥、丙辰,复满沦袁,屡建奇绩。六年护法之役,首义衡阳,身经百战,尤著殊勋,尽瘁国家,染疾邃终,同深悼痛”。并追赠林修梅为陆军上将;经国会非常会议议决,为其举行国葬。程潜前往致祭,并撰《林修梅先生行状》。12月18日,在广州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到会者逾万人。民国17年10月,林修梅灵柩经上海运到长沙,举行国葬典礼;安葬于岳麓山屈子祠后。

林德轩(1877—1928)出生于石门县新关一教师家庭。毕业于湖南弁目学堂(后称湖南讲武堂)。历任清新军下层军官。目睹清廷丧权辱国,腐败无能,萌发反清思想,为同盟会首批会员。曾与覃振等于长沙五堆子设中外各报代办所,秘密运销同盟会创办的《民报》,经费困难,便献出全部薪金。1904年9月任四川新军协统、标统时,着力整军练武,趁机安排同盟会员,掌握军中实权。1911年辛亥革命后,历任川西招抚使、川南招讨使。1913年春辞职回湘。宋教仁被刺杀后,赣、皖、粤、湘四都督奋起讨贼。林被湘督谭延闿特委为川滇联络使。因反袁世凯遭通缉,亡命日本,在东京会见孙中山。1914年夏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5年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军湖南司令长官、湖南讨贼军总司令。1916年任湖南清乡总司令、清乡督办兼全省守备队司令。1917,广东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委他为湖南靖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于沅陵组织湘西政府,任靖国联军湖南第五军总司令,与北军对峙达两年,孙中山专遣章太炎为湘西劳军使抚慰将军及部下。1921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委他为湘、赣、黔、桂军事联络使及湘鄂宣慰使,手书命令“凡经军政各事如有违抗等情,该员得就权宜相机办理”,同年7月任湖南省卫戍总司令。1922年以后在长沙创办了西路公学、民本学堂、振楚学堂(后改称兑泽中学),在澧县、临澧、石门、慈利等地创办小学47所及女子工厂、职业学校、贫民工艺厂,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和公益企业成效较大。

1926年1月当选为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他先至湘鄂,设秘密机关,争取唐生智师、贺龙师响应北伐。因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得贺龙等友人资助,才赴南京就医。于1928年5月19日病逝,终年51岁。1928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委员会议决:“前湘鄂边防督办林德轩早历戎行,深明党义。驰驱南北,努力国民革命,始终不渝。劳勋既彰,清操弥励。邃闻溘逝,轸悼殊深。林德轩着追赠陆军上将。”

孙道仁(约1864~?年),字静珊,湖南慈利人,以军功为福建候补道台。历任福宁镇总兵、陆军武备学堂总办、长门统领。新军成立,任陆军第十镇统制官。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任福建水陆提督。与闽浙总督许应骙之侄许崇智素有交谊。崇智早已加入同盟会,武昌首义后,约孙在万寿桥下舺舨中,劝其参与革命。福州光复,组建都督府,举道仁为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7月,正式就职。民国2年,“二次革命”发动,道仁于7月20日宣布福建独立,不久被李厚基所逐,寓居上海,获准回籍。

民国5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民国6年,孙道仁受命担任北京政府总统高等顾问。不久,黎元洪下台,孙道仁去职。民国11年6月,黎元洪复任总统,7月,委任孙道仁为永威将军,前往甘肃、新疆查禁鸦片。次年回北京,适逢黎元洪再次退位,1923年孙道仁失去依靠,告老回籍。晚年的孙道仁,应聘为福建省政府高等顾问,寓居鼓浪屿。应女儿、女婿邀请,居住厦门养老,不久在厦门病逝。

在思明区仙岳山南面山腰的马尾松林里,有一座由国民政府公葬的孙道仁墓。这位来自于湖南的民主革命的将军,死后长眠于厦门。

“澧津二大儒”则一指杨道馨.

凡研究蒋翊武的人,以前有一个疑惑,“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从长沙出逃,

为什么选择走广西?现在,人们进一步研究了民国10年(1921),担任广州大总统府咨议的杨道馨的生平事迹后,才明白了蒋翊武选择的必然性。

杨道馨(1886~1933),字蟺堂,号独醒。出生于澧州(今澧县)北乡魏家垸,八岁即垫凳书写对联,被乡里誉为"神童"。17岁补县学生员,1904年春,由澧州中学堂选送进长沙湖南高等学堂,次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政法大学。参加同盟会,与黄兴、宋教仁、林伯渠从事反清排满活动。1910年归国,任广西南宁府学堂教习、监督。次年3月29日,杨参与攻打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之战。事败,只身逃往香港。同年10月,武昌首义成功,由港赴桂,任桂林女子学堂校长。民国2年(1913),袁世凯窃国称帝,杨与蒋翊武约,分头潜入广西,联络讨袁势力,一道策动广西起义。蒋翊武不幸被捕就义,杨道馨则仓促化装出走,幸免于难。10月,湘省督军汤芗铭诬革命党人为"乱党",大肆杀戮。杨道馨奔走湘南诸地,游说驻军独立,拥护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湖南"反袁驱汤",终获胜利,杨出力颇多。民国7年(1918),杨出任辰溪知事,一年卸职后,居留长沙。时湘军内讧日烈,赵恒惕据湘军总指挥。杨道馨为拥程(潜)倒赵(恒惕),与覃振、易象等暗中印发传单,大造倒赵舆论。不料事为赵侦知,易象、肖泽沅等9人被捕杀。杨闻变,逃避汉口、上海、广州等地。

民国10年(1921),杨道馨任广州大总统府咨议。次年,北伐军置大本营于桂林,杨随即赴桂,受命为国民党湘省支部筹备委员,遄返长沙。民国13年,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委杨为石门县知事。次年春,应覃振、程潜之邀,居泸滨,后移居汉口,与林伯渠、唐蟒、唐友壬等时相过从。后宁、汉分裂,国事日非,杨复返长沙,在程潜为主席的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襄赞政务。民国17年(1928),杨一度任湖南省参议会参议员、桃源县县长。俟后回归故里,参与兴办采矿、学校、工厂等。此间,先后任澧县羊耳山煤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津市九澧平民工厂厂长、津市澹津女校校长。蒋桂开战之际,友人杨熙绩函请杨入粤任职,覃振自南京电促其任南昌市市长等,杨均称病不出。民国22年(1933)8月7日,杨在澹津女校任内,患痢疾不治谢世。

二指樊友云<1877~1916),号霞侪,津市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赴澧州童试,中庚子科秀才。废科举、兴新学后,就读于澧州官立中学堂。光绪二十九(1903)年赴沪考入中国公学。经友人马君武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毕业后,又应马君武聘请,赴广西优级师范学堂任教,正值全国反清革命运动高涨。辛亥革命前夕,樊友云奉革命组织派遣,离桂回湘,与黄贞元等人多方活动,力促湖南独立。武昌首义后,树“汉”字白旗于津市太子庙屋顶。宣传鼓动民众响应革命。民国初,樊出任澧州参事会参事、教育会会长。同时,邀集地方友好、绅耆,创办津市大成两等学堂,自任校长,开津市新学先河。樊治学严谨,办学有方,延聘宿儒李斗青、樊寿乔、朱谓川等为教员,学堂颇受民众称誉。中国早期共产党员朱务善、画家孙世灏均曾就读该学堂。民国3年(1914),袁世凯窃国称帝,汤芗铭督湘,残害革命党人,樊在通缉之列,迫不得已,潜离津市。后辗转到北京,任中国公学北京分校教授兼交通部佥事。民国5年,不幸染疾不治,赍志早殁。《对联话》记有唐次昉一联:“挽樊霞侪云:‘执业吾门经几年,堪叹术衍中西,好学颜回偏短命;招魂京国数千里,忍看泪抛儿女,伤心卜夏只呼天。’”

我以为,辛亥革命运动中,以蒋翊武为首的上列澧州先贤们,其思想行动和精神风貌,至少表现出了五大特色:

首先,他们从小都勤奋好学,而且学有所成,以卓越的智慧才干脱颖而出,成为了革命的中坚力量

第二是胸怀广阔,志存高远,不求个人荣华富贵,只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奋斗。

第三是光明磊落,心地坦荡,不以个人的进退起落为念,勇于奉献,凸显无私无畏的君子风度。

第四是坚忍不拔,百折不饶,任何困难窘境中,都抱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拼搏到底。

第五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在任何敌人面前,都有从容镇定、舍身扑难的英雄胆识和志气。

 

(草于2009、12、20)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