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墨池文化与校园精神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
这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大学者、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的诗《范文正公洗墨池》的前四句。1805年至1808年,陶澍曾应邀主讲澧阳书院达3年之久,并为书院留有一联:“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此联的主旨在于鼓励勤奋,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人民。它集中体现了陶澍的讲学主张,也高度概括了洗墨池文化的思想内涵。此联一出,岳(阳)、常(德)、澧(州)三地竞相传抄。这个思想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澧县一中“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校训和“勤学苦练,深思好问”的学风。由此可见,洗墨池、范仲淹、陶澍、车胤与澧县一中的办学历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据明代天顺版《大明一统志》、《直隶澧州志》等史料记载,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因“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成为澧州城“内八景”之一。就在现在澧县一中校址,南宋宝庆2年(1226)为纪念范仲淹,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在洗墨池畔兴建了澧州第一个书院溪东书院。几经兴废,清乾隆54年(1789)又在此重建澧阳书院,至1902年改为新式中学“澧州官立中学堂”,后逐步衍续成澧县第一中学。
从溪东书院到澧阳书院,到澧州官立中学堂,再到今天的澧县一中,在近800年的历史进程中,洗墨池一直是校园一景。至今洗墨池地下水永不枯竭,而且湮若墨汁,是否因为范仲淹洗墨的缘故已不得而知,但是洗墨池作为澧州学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却代代相传。洗墨池文化已成为一种历史存在,其精髓就是澧县一中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之一:强调忧国忧民,培养高尚品德。
洗墨池因范仲淹而得名,溪东书院为纪念范仲淹而兴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成为历代澧州学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在澧阳书院建成之初,知州方维祺、学政王室龙就曾谆谆告诫学子:“书院之设,董之以师儒,聚之以友朋,程之以课读,而加之以奖罚,所以磨揉迁革,陶冶溶液,反其不善以归于至善焉已耳。今或以是为猎取荣利之场,而于圣贤修己治人之学、国家化民成俗之意,不克从事,于此有何裨益?” “缅想当日希文之风,因以其所得于师授者,归而诲其子弟,则风俗之纯庞,贤良之辈出,皆于是乎寄。幸勿但以此为操科甲之左券,是则所厚望也夫!”由此可见,当时办书院兴教育的指导思想就十分明确:要倡“希文之风”,把陶冶情操、化民成俗、修己治人、培育贤良放在首位,而不能使之成为猎取荣利的工具。清末改为新式学校后,学校仍把学生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民国时期,学校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与爱国主义教育,校内到处都可以看到民族英雄和民主先驱者的画像与格言。1923年,澧州镇守使唐荥阳在洗墨池建纪念范仲淹的“后乐亭”,上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中国建立后,学校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五十年代抓“五爱”教育,六十年代“学雷锋、创三好”,八十年代成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在办学理念上明确提出“德育是首位”,跨入新世纪在培养目标上提倡“纯洁操守,张扬个性”。尽管时代变迁,教育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学校把品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宗旨始终坚持下来。
校园精神之二:强调经世致用,培养真才实学。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有“湘中诗老”之称的张九钺和与魏源、汤鹏、陈起诗并称“湖南四杰”的左宗植(左宗棠次兄),湖湘经世学派创始人陶澍曾先后任澧阳书院主讲。陶澍诗云:“丈夫意气无近名,廊庙未易江湖情。想当四片画粥日,岂只弄笔称书生!”韩 《游范文正公墨池》云:“读书十年为世用,济世有道宁荒芜。”这些杰出人物在澧州讲学,开一代新风。不仅要求生员们完成规定的学业,而且指导他们涉猎时政、经济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开设以朝政、吏治及国家发展趋势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做到融会贯通,把书读活。陶澍在讲学中,还十分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为学生作示范,如《荆州江沱九江说》就是很典范的下水文章、区域地理学术作品。他们为澧州大地播下了培育经世致用人才的种子,影响了澧县一中的百年学风。清末新式学校建立之初和民国时期,学校就特别重视当时的经世之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的教学。这几科中任何一科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留级。同时,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数学教学为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讲授前后发出预习卡片,从卡片上发现学生共同的难点与疑点;上课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只作扼要的纠正与补充。正因为如此,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济世安邦之才。如1903年从我校附属小学毕业的蒋翊武,成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早期校友夏国瑞、罗宁、游端轩等成为我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骨干。新中国建立后,学校在文化课教学中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重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被评为国家级“中学实践教育活动合格单位”。以中科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为代表的一大批校友成为著名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重要领导干部。跨入新的百年,学校进一步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把“博学多能,经世致用”纳入培养目标。研究性学习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岁月如流,物换星移,但是澧县一中培养学生真才实学的传统一以贯之。
校园精神之三:强调勤奋刻苦,培养进取精神。
澧县人崇拜车武子、范希文,不仅仅在于他们具有治国安邦之才,而且在于他们幼年贫寒时就具有远大的志向,和为实现志向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后人咏叹洗墨池时曾有“安知中无蛟龙种,咄嗟变化风雨俱”、“永念画粥人,江湖勤忧乐”(范仲淹安贫苦读时留有“断齑画粥”的故事)的感叹,是对这种远大志向和刻苦精神的高度概括。至于车武子“囊萤照读”的故事,在澧县是妇孺皆知。因此,勤奋刻苦,开拓进取成为一代又一代澧县一中学子的行为准则。澧阳书院时期,学校读书之风兴盛,晚上“清风远波,飒沓而来,与两庑弦诵之声相应;披襟起视,则帏中灯火、天汉星芒一气,垂垂凉白。”可见当时学风谨严,故而“采芹藻、登贤书者,济济相绎,几于希风岳麓矣”。改为新式学校后,学校更以治学严谨闻名于澧水流域,比如国语、英语要求每个学生能默、能背、能解和能用,无故缺席一堂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记“丙警”一次。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19世纪20年代的校长张景铭曾在校园内建设“刻影亭”,取“吾辈当惜分阴”之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学校严格管理、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传统一脉相承。
洗墨池是一个宝库,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是学校十分珍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好好爱惜它,认真发掘它的深刻内涵,让优秀的历史文化在我校的办学历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作者为澧县一中校长、党委书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