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芳躅懿行 饮誉千古

来源:第一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杜修岳 发布时间:2016-02-15 浏览次数: 【字体:

范仲淹少时曾于澧城之西临池洗墨,洗墨池因此得名。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卒于仁宗皇佑四年(1052),谥文正,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刻苦攻读,学成出仕,功业颇为卓著,其芳躅懿行,饮誉千古。

洗墨池与溪东书院

范仲淹出身宦门,远祖范履冰在唐代官至宰相,祖父范赞时任五代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归宋以后任武宁军(今徐州)节度掌书记。当范仲淹二岁时,其父去世,随即家道中落,其母谢氏不得已带着他改嫁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并更姓朱,名说。

朱氏,指朱文翰,曾任淄州长史,后任职池州及澧州安乡县。谢氏改嫁后随夫携子先到池州,旋至安乡,时范仲淹已及学龄,即在安乡读书,安乡有范文正读书台;澧州辖安乡,范仲淹亦在州城读书,治所亦有范文正洗墨池。

洗墨池在城西州署旁,明华阳王藩府内,即今一中校园东北隅。范仲淹在池旁筑有简陋书屋,往来州、县之间,在此读书数载。大凡名人游寓之所,工书耽诵,洗笔刷砚,致使池水如墨,因以名池而励后者。范仲淹于此洗墨,见诸志传;陶澍、韩崶、陈圭等人亦有诗咏之,自当可信。陶诗《范文正公洗墨池》写道: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

丈夫意气无近名,廊庙未易江湖情。

想当四片画粥日,岂只弄笔称书生!

乃知佳境因人异,一水一石关精意。

不然笔墨徒污人,姓字反为山水累。

不见一勺莱公泉,拂须参政名不传。

这首诗先描述洗墨池的外景与来历,肯定范公于此洗墨而池中水石尽黑的情事,再讲明风景点是否出名往往因人而异的道理,从而赞美他不求名、不忘本、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怀抱。

关于池水如墨云云,余亦有所见闻。我曾在一中读书六年,后来又一直在县城工作,迄今已四十余载,常过往池边,倘徉池畔,池水确实很黑很黑。缘何如此?是四周污染?是底有异物?抑或因范公而果真人杰地灵?尚不得而知。

溪东书院全名为范文正溪东书院。理宗宝庆二年(1226),董侯(字叔存)为“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于洗墨池西南一带即今一中校园内修建了这座书院。书院中立一堂,旁列两庑,建四斋而设五间,后修通经楼。堂之东建文正公祠,辟门围垣。院和祠栋宇华丽,轮奂鼎新,为一郡之伟观。建成之后,士进斯院,追踪前哲,笃志好学,刻苦厉行,贤才辈出。溪东书院本事,见诸方志,历代名人亦称咏不已。可惜至明末清初,毁圯无存。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守道梁敦书、臧荣青在其原址始建澧阳书院,三年乃成,规模宏大,直追岳麓。建成不久,曾任两江总督的饱学之士陶澍于丁忧期间婉辞岳麓之请而来此主讲达两三年之久。算来,一中这所三湘名校,可称八百年学府,真所谓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了。

范仲淹其人其事,其文其诗

范仲淹从小勤奋好学。《年谱》说:“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三年。”“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檀不充,日昃始食。”于是大通六经旨要,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孝悌忠信。”

范仲淹从小怀有远大抱负。稍长,他就“以天下国家为已任”。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出任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于是感奋自立,复姓范,改名仲淹,并迎母归养。此后十年间,范仲淹先后任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秘书省校书郎等地方官或京官。值此国内形势虽然比较稳定,但比辽西夏渐次强盛,对朝廷形成严重威胁。正在这种情势下,范仲淹登上了政治舞台。仁宗天圣四年(1026)母逝丁忧在家,他于次年写出著名的《上执政书》,指责时政,揭露弊端,提出诸多卓有见地的富国强兵建议。《宋史·范仲淹传》称:“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后因上疏分别触怒太后和皇上而两度被贬。直至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进犯延州(今陕西延安)、保安(今陕西保安县),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振武节度使知延州范雍防边不力(范雍因此被贬离开),才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和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进攻。上任之后,采取选拔将领,整训军队;修复堡塞,加强防务;大兴屯田,充实后勤;招抚和争取少数民族头领等一系列措施,因而靖边安民,即有显效,令西夏生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由于范仲淹在陕西治军有方,安边有法,仁宗于庆历三年(1043)召他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与杜衍、韩琦、富弼同时执政。他们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范仲淹向仁宗进言,提出一整套改革政治的主张:“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仁宗准奏实行,是谓“庆历新政”。但遭到贵族旧臣和滥官污吏的强烈反对,他们罗罪诬告,使得范仲淹无以行政与自安,于是请罢政事而重去守边,左迁河东陕西宣抚使。新政失败了,但给日后王安石变法作了先锋,打下基础。范仲淹后来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县).杭州(今浙江杭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均有德政。仁宗皇佑四年(1052),徙知颍州途中经徐州时辞世。

范仲淹一生极少闲暇,为国为民劬劳不已,但因辗转京都和各地为官,有机会接触社会各类人等,业内政余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军事论著和诗词歌赋,有《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公别集》等行世,收辑论著三百八十多篇,诗词二百四十来首,其中不少是思想性艺术性双佳的作品。比如《岳阳楼记》,历代均称名作,各种古文选本都曾选入。文中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盖由《孟子·梁惠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发展而来。他的这两句名言,成为后世诸多仁人志士修身立言的准绳。此记写于庆历六年(1046),时范仲淹贬知邓州,自是“迁客”,他能诗善文,也是“骚人”。请他作记的腾子京,既为范仲淹的好友,又因遭谗害而贬岳州,同样是“迁客”。文中暗含规劝,又不露痕迹,仅提出以古仁人为榜样而共勉之。其思想性无疑应当充分肯定,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言怀,当称双绝,含蓄蕴藉,自是绝妙,文末点明主题,又别开生面。全文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变化莫测而又生动自然。真不愧为千古名篇。

在范仲淹的诗词作品中,以《渔家傲》词最为脍炙人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他在陕西前线所作。词先描写边塞的秋景,北雁南飞,长河落日,角声四起,孤城紧闭。如此苍凉.暗淡的景致,能不触动将士的思乡之情?接着写浊酒一杯,家国万里,但思家是思家,可燕然未勒,安能归去?最后写羌管悠悠,寒霜满地,夜不能寐,将军白了发,征夫流着泪。乍一看来,这首词确乎调子比较低沉,很难说会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感染。然而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却是主旨所在。范仲淹统兵防边,常受到诸多方面的牵制,尤其是朝廷不图进取,苟且偷安,使他难做勒铭燕然的窦宪。因之那种欲进不能、欲归无计的矛盾心情便自然地反映于词中。他只好陪着征夫,一洒同情之泪了。作为统帅,范仲淹爱护部下的那种感情亦间接地流露了出来。

范仲淹的一生,包括道德文章,同代官民仰慕爱戴,后人更是褒崇有加,几乎不着微词,说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其才其量其忠兼备于一身,而文辞歌赋又上继李杜韩柳,下开欧曾苏王,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志操风范,饮誉千古

范仲淹志操风范,历来引为楷模。即使在今天,也确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

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范仲淹幼时家境清贫,往来各地读书求学,其间断齑分粥而食,以水沃面去怠,凡此多年,当是不争的事实。于今各方面的学习条件与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安能有半点的懈怠?而且,范仲淹学有其成,直通六经旨要;而我们则要立志争攀当今世界科学高峰。富国强兵,人才为本,而人才依靠教育。一中这三湘名校,八百年学府,理所当然地要为高校如北大.清华培养一批又一批学子。

建功立业的用世态度。范仲淹学成之后,即精心用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名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为名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今我们就是要借鉴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奋发向上,为报效国家和人民去努力建功立业,去实现各自正确的价值取向,去登上士农工商的群峰之巅。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现在,我们处于盛世,国家逐步强盛,人民逐渐幸福。但亦有内忧外患。特别是国际反华势力和各种分裂逆流甚嚣尘上,常有恃无恐。日本军国主义死灰渐燃,亡我之心未必会死;美利坚称霸世界,军舰在我近海游弋,战机在我近空飞旋,随时随处制我压我,几无间断;台独和其他分裂势力亦不待说。我们倘使沉溺在辉煌的成就、伟大的业绩上而沾沾自喜,又怎么行呢?应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鉴古知今,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凡是华夏儿女,不管在国寓外,都必须为振兴祖国而竭智尽力!

当然,范仲淹自有其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芳躅懿行,定会不以时移,镜鉴千古。(作者曾任县委宣传部长、县政协副主席、县政府调研员)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