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洗墨池文化节>详细内容

洗墨池文化节

洗墨池与澧县一中

来源:第一届洗墨池文化节 作者:于乾松 发布时间:2016-02-15 浏览次数: 【字体:

洗墨池位于澧县一中校园内,此池因北宋名相范仲淹少年时曾在此求知攻读,挥毫洗砚,池水至今仍见淡黑而得名。

据《直隶澧州志》载:范公年少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养父朱公赴任澧州安乡就任县令时,范公随养父来到安乡,后移居澧州求学,即“适来武子(车胤)之乡,尝慕文山(李群玉)之学”,“效囊萤于早岁,诵读弥勤”,断齑划粥,挥毫泼墨,而终成大器,于庆历三年(1043年)官拜参知政事。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范公,激励后人,便将他洗笔清砚的池塘叫做洗墨池,又依原样建了“读书屋”,并根据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兴建了“后乐亭”,立“后乐碑”一块。

有趣的是,明朝初年,澧州有位叫牛舜耕的人,因受神仙铁拐李的点化而得道,道号为“一瓢道人”。他生性乐善好施,因为以忧民助民为乐,也曾引出过一段佳话,为洗墨池增添了一层更为神秘的色彩。那年,澧州境内大旱,人们求神拜佛都无济无事。以画龙见长的一瓢道人为解百姓之忧,揭下州衙告示,于是在几丈长的白绫上挥洒泼墨,泼出一条乌龙,接着他又将乌龙送入州衙边的洗墨池中,手提朱笔,口中念念有词,为龙点睛,只见他手落之处,顿时波浪翻滚,一条乌龙腾空而起,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直落得百姓笑逐颜开,池满塘溢,澧州全境久旱才得甘霖。因而这洗墨池之水便愈益见黑。

后来,朱元璋之孙朱悦曜,被封华阳王官徙澧州,华阳王便在此兴土木,建藩府,即华阳王府。从此,这华阳王在此承袭了十一位王爷,历时二百二十多年,直到明朝灭亡。在此期间,一些有识之士在王爷们的支持下,为了扬车公(车胤)、文山(李群玉)、范公(范仲俺)渴知求学精神,大力倡办书院,造就人材。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澧州州同欧阳席主持在洗墨池处修建“溪东书院”,李如圭尚书为此亲自做《记》。当时,书院“中建一堂,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曰‘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伟观也。”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1644-1661年)澧州进士于登俊因澧州童生参加童试要到岳州(今岳阳)参考,当时交通工具主要是小木船,八百里洞庭水深浪高,翻船事故经常发生,使得许多国家栋梁之材未进考场,却葬身鱼腹,便奏请岳澧分棚,得到皇上恩准。于是,澧州开始设立考棚,举办童试(含县试、府试、院试,县试、府试为院试前的预备性考试。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已、亥年为科考,院试合格者为“秀才”,可于子、卯、午、酉年参加在省会举办的“乡试”,合格者为“举人”,头名为“解元”),每逢考期,州辖各县文、武童生云集澧城,考棚最大时可容纳二千五百九十二人。这样,为童子参考、经营文房四宝及住宿、餐饮服务的棚场街也由此兴盛。乾隆年间,澧州守道臧荣青等地方官员,又捐廉息银,在原溪东书院旧址重建书院,名之为“澧州书院”。这时书院规模颇大,十分兴盛。后来,著名学者陶澍来到澧阳书院担任主讲,他在讲学期间曾为书院题写楹联一副:“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清代未年,即1902年,人们又在昔日华阳王府和澧阳书院旧址,兴办了规模较前更大的澧州官立中学堂,她是如今“三湘名校”澧县一中的前身。当年,贺龙元帅担任澧州镇守使的时候,就曾担任过这所学校的名誉校长,在澧州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澧县一中就座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她集天时、地利、人和多种优势于一体。在治校育人方面充分利用澧州丰厚人文底蕴、崇尚知识的优良传统,教导万千莘莘学子追随屈原献身理想之志,吮吸范公书墨清香,仿效车公囊萤之风,继承贺龙元帅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材,他们中有不少人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真可谓“绿叶成荫子满枝,桃李芬芳耀环宇”,辛亥革命总指挥蒋翊武、红军军长游端轩、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朱作言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这所学校,五十年代末就成了全省重点中学,并且该名誉一直保持至今。正因为此,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廖汉生曾经亲笔为澧县一中题写了“三湘名校,桃李芬芳”的词幅。(作者为县政协文教卫体学习文史委主任)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