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兰风》>详细内容

《兰风》

国庆获奖征文2003班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1-11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国有"我"

2003班 傅有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题记

上学的时候,父母可以驱车在宽宽的水泥路;白天辛勤学习,老师的上课设备先进而便利;夜晚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彰显着城市的繁华与热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在提醒着我:我的祖国,繁荣而富强。又是一年过去了,又到了祖国母亲诞辰这天,我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回望历史,民族志士的星光,依旧在银河中闪烁。面对鸦片的侵蚀,林则徐挺身而出,进行了虎门销烟;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局面,孙中山毅然回国进行了无数努力,终于在辛亥革命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面对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使是在那封建主义的闭塞中,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民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置身现在,爱国人民的热情,仍然在建设中奉献。青蒿素是屠呦呦对祖国的热爱,超导列车是西南交大对祖国的忠诚,投身抗疫工作是医务工作者对祖国的奉献……每一份成就都令人民自豪,让世界赞叹。“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放眼未来,青年学子的担当,即将在未来中实现。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树立起了认真学习、为国奉献的理念,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让青春之歌激越昂扬,让青春之诗辉煌无悔,更要让祖国篇章雄壮高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会只是一句誓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七十一年前的今天,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出了这激动人心的话语。巨人的呐喊震荡寰宇,让巍峨的群山响应,让磅礴的大海回波;七十一年后的今天,我坐在书桌边,心潮澎湃:“祖国母亲,我是您的十四亿分之一,是您九百六十万万平方千米上的一员,像先辈们那样为您燃烧自己的青春,我无怨无悔!”


红旗壮豪气,天堑变通途

——从重大桥梁建设看新中国发展

2003班 马煜章

中国土地广博,地形复杂,既多山又多河流。这些河流将中上游山地分隔成望得见却无法直接相通的绝境,同时它们一路奔腾,汇聚成大江流入海洋,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交通阻隔。为了解决这些令老百姓痛苦的交通问题,促进民族大发展,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凝聚民族智慧,组织全社会力量,疏通重重思想关卡,攻克道道科技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桥梁交通传奇。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历来被兵家视为“天险”,阻隔敌兵的同时也阻隔了发展,能够南北自由来往是自古以来沿岸百姓的呼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武汉长江大桥是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它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的同时,也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受地势复杂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在封建王朝之时,这些偏远地区更是被称为是蛮荒之地。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加快全国经济发展,加大了对这些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扶持。云南怒江大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修建成的。怒江大桥位于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1988年1月开工建设,1991年6月交付使用,大桥全长678米,以其超长的单空跨度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成为六库城区唯一一座连接东西两岸的交通命脉。有了怒江大桥,当地老百姓乘坐车辆过怒江只需1分钟。

新中国建国71年以来,中国桥梁界为世界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中国大桥,正在成为一张中国的新“名片”。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主持多方力量参与建设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广东省珠海市,工程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总长约55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为了中国的发展,为了人民需求的速度,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桥梁建设还在阔步向前。据《人民日报》消息,2019年9月30日上午,赤水河红军大桥全面建成交付,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隆重献礼。该桥凭借1200米主跨,高243.5米的主塔,成为世界上山区同类型钢桁梁悬索桥梁中第一高塔、第二大跨的峡谷大桥。赤水河红军大桥位于川黔交界的乌蒙山区和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老区,西连四川古蔺,东接贵州习水,横跨赤水天险,紧扼川黔咽喉。大桥的建成,不仅极大改善沿线23个乡镇216个村80万人口的交通出行条件,也将增强四川与东盟、南亚以及澳新等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四川省对外开放的步伐。

原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应邀出访美国时,被问及“为何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如此迅速”。他自信地答道:“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这些,实现不了‘中国速度’。”红旗壮豪气,天堑变通途。品读中国历史,我们更应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吾有所爱,其名华夏

2003班 胡虹晓

“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风雨,多少磨难,多少坎坷,有一种信仰却从未改变,始终璀璨这星空,那就是爱国。

吾有所爱,其名华夏。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而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早在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几千年来,朝代更替,战乱不断,可这一脉香传的华夏文化却从未断绝。焕发着蓬勃生气。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边,静静的望着,看到卫鞅宣传变法时的慷慨激昂,看到少年将军霍去病杀敌时的意气风发,看到苏东坡高勇着大江东去的豪迈气概,看到成吉思汗纵马疆场的激昂雄风。一转眼,这些画面都随历史流逝了,保存在时光的相机中。

再看今朝,一次疫情,多少人逆行而上,一束束银光汇成星河,于是众志成城,终于赢得胜利。从此,人们身边友情,心中有光。“双眉紧缩为谁愁?鬓角银丝为谁愁?”这是我们的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身着白衣,心有锦缎”,这是无数白衣天使。因为有了他们,山河得以无恙,人间得以长安。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祖国母亲已经71岁了。从初时的懵懂落后,后来一步步站立,跨越,奔跑,再到今天的国富民强。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但是,中国,是不会变老的。中国梦,也是不会停止的。尽管成就辉煌,追梦人仍然奔跑。“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望历史,展仰未来,不自傲,不自卑,我们智慧手执一支画笔,去绘就一幅心中的宏伟蓝图。

吾有所爱,齐名华夏。

愿我少年中国永远与天不老,愿我中国少年永远与国无疆。


携歌而行

2003班 黄冠宇

赞你长夜踏歌而行,赞你奇迹日新月异,赞你追梦永不停歇,赞你风采镌刻在每位中华儿女的眉宇与心尖。

-题记

作为华夏儿女,生于这片土地,养于这片土地,我们共同见证了祖国的进步与发展。从满目疮痍到锦绣江山,这其中汇聚着中华民族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走过2020的春天,我们铭记了什么?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我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强大,目睹了一场生死的较量,见证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伟大⋯⋯从市井里的无声背影到媒体镜头下的平民英雄,造就了疫情中中国的辉煌。

曾经有人说,中国是将亡之国,有人说,中国是软弱无能的东亚病夫。而如今,沉睡的东方雄狮已然觉醒,他正向着蓬勃的朝阳奔跑。随着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也在持续向科技注入新鲜血液和蓬勃生命力。"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个个新事物新名词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一个个缩影,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确存在许多模糊的领域,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用悬梁刺股的毅力,凿壁借光的决心,使中国创新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一点中国红,万丈朝阳生。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文化扎根发芽,终成参天大树。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欣欣向荣。学者陈更在古典文学中找到了平衡点,感受到了文化温暖而又深沉的力量,故宫院长在红墙琉璃瓦之间,让一件件文物"吐露芬芳",让文物不在封尘,让历史不再缄默……当代华夏儿女更应该坚定的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熠熠生辉。

我们青年一代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爱国之情,彰显着华夏儿女不屈的铮铮铁骨,只因我们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以拼搏创造出彩中国,我们不曾忘却,守护人民和国家,是我们永远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脚下的永远是我们的中国!

习总书记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青年当努力前进,未来是我们的,我们是国家的未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就民族未来!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几千年漫漫征途,我们的国家披荆斩棘,行歌万里,国已崛起,我与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向着那蓬勃的朝阳,所向披靡。


山河无恙

2003班 李思洁

“我追随的光,是五角星的光。”

——题记

从年三十那天开始带上口罩,转眼又到了普天同庆,举国欢腾的时候。满街扬起的国旗与满街飘香的月饼,国泰民安与阖家团圆,国与家撞了个满怀!

十月的天空,飘荡着白云的从容;十月的金秋,挥洒着大地的丰收;十月的盛典,洋溢着祖国的欢颜;十月的欢呼,传颂着中华民族的辉煌。

祖国母亲曾经是多么自豪,盘古为您开天辟地,女娲为您炼石补天,有秦始皇为您三国统天下有唐朝为您开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有清朝的康乾盛世。儿女们为您记下历史的伟大足迹,“万里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太多太多的光环与荣耀在母亲头上笼罩,于是有人被冲昏了头脑。“闭关锁国”“鸦片战争”“侵华战争”……一次又一次摧残让母亲饱含困苦。身上少了几分荣耀,多了几分沧桑;少了几分辉煌,多了几分凄凉。但您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几十年的奋力拼搏,祖国母亲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辉煌,用行动证明了中华儿女不是“东亚病夫”,中华民族是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令人期待的2020年。而这年似乎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大礼”,也正是因为这份“大礼”,我才深刻认识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伟大,也认识了许多“英雄”。疲情刚现,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土乘车前往武汉,因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餐车的一角。那张84岁的他生在高铁上研究文件的照片始终躺在我的相册里,人们标赞他“国士无双”,从03年的非典到20年的新冠,他挑起全国人民的希望,撑起了医种人员的脊梁。

在疲情严重的时候,为了救治病人而自身染病甚至去世的医护人员也不计其数,他们也有家庭,也是普通人,但他们无私,爱国,爱人民,就是全中国的英雄! 2020注定不凡,中国也注定不平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成为最安全的国家,这点就足以让全体中华儿女自豪!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团结是无人能想象到的,因为我们流着一样血!中华民族的血!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冉冉升起,我们肩并着肩,别人问我:“百年之后的中国会如何?”答:“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我和我的家乡

2003班 李贤

我的家乡是地处湘西北的边陲小城——津市。我对它的记忆还停留在儿时老师让我们写的《我的家乡》之中:那里有麻辣牛肉热气腾腾的香气,有一座车水马龙的澧水大桥,有景色宜人的三湖公园,更有那悠远绵长的孟姜女的故事。小时候,我以为它很大,那是我和玩伴一天也逛不够的地方;而长大后,我又发现它和我都是如此的渺小,小到只有一条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街道。

它不是为我而存在的,在有岁月之前就一直在那里。太多的人从你这里走过,这儿车胤曾囊萤夜读,终成大业;这儿的皇姑山上,华阳王的妃子迷倒于此;这儿孟姜女曾流过泪水;这儿的澧水码头曾经商贾云集,可又如过眼云烟般逝去。这里也许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现代化的发达交通,可我生于此,长于此!常记儿时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学校出发,迈过大桥,在澧水河岸的绿地上野炊的情景,总会迷恋于壮阔的澧水河面沉醉于与同伴间的打闹。还有那条放学必经的小路,曾无数次走过,总是要走走停停,一会儿待在路边的商贩旁,一会儿凑在人群中看热闹场面。

它是那么的慷慨,送走了一批批家乡儿女,让我直到离开它,才又发现它的好。进入中学的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另一个县城。初到那的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离开了儿时的玩伴,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家乡的一切用一种特殊的线牵动着我,使我又想回到那个无数次想逃离的地方家乡、游子、家人,这些词第一次涌入我的心头。回到小学的那个水泥操场,回到那个没有空调的教室,再听老师讲述家乡的故事,似乎便成了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愿景。“洞庭波兮木叶下”,对家乡的眷恋化作秋水,还要流入儿时的澧水河,再赏故乡的月。


它静静地在那守候,让我明白和乡愁一起长大的,不只有我。再回家乡,家乡早已换上了崭新的面貌。街道变宽了,夜景变亮了,一座座高楼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漫步在三湖公园,田田的荷叶下鱼儿在自由自在地嬉戏,连片的树荫下有喝茶打牌的老爷爷,有热情洋溢的广场舞大妈;河岸的码头不再显得破旧,一艘艘现代化的货船穿行不休,登上大堤便可饱览澧水浩渺的风光;雄伟的澧水大桥不再孤单,还有二桥与它相伴。家乡也在长大,家乡的乡愁不仅仅只是美味的牛肉粉,随着时代的发展,必有更多展现给世界!

家乡是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肉。我的家乡是屈原笔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那个地方,故乡的泥土令我向往,而我终将回头,再续津城故事!


吾有所爱,其名华夏

2003班 李欣琰

这轮光芒四射的圆月,是献给祖国71岁的生日礼物。

看那铁杆上的五星红旗,那不仅仅是一块红布,那是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结晶。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华夏便由此而来。中国,是一个在万年磨难中成长的千年古国,而正是因有无数有识之士的奋斗,中国才能在泱泱历史长河中不惧风浪,才能站稳脚根。如鲁迅说“我们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酌古御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那些“拼命硬干”的人,他们都成为了自己那个时代中最明亮的那座巍巍灯塔。

这个月初,我去电影院看了《八佰》,《八佰》取材于自1937年淞沪会战。这是整个抗战中规模最大、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在那段灰暗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经历了最为惨痛的灾难。当我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回望这场殊死抗争,只剩惊心动魄。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微笑,那些抗日英雄的模样永远定格在了那部电影里。上海没有沦陷,是人心沦陷,他们所漠然的是别人的生命,所麻木的是别人的死亡,所畏惧的是舒适圈的失去,正如电影中所说,国人皆如抗日英雄般,倭寇何敢?我怎样中国变怎样,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华夏子孙便是华夏子孙,他们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只因他们是华夏子孙。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春暖花开变成了死气沉沉,城市沉重的呼吸着,带着的蓝色口罩像是抓住最后的希望,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刻,越是有人挺身而出: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个白衣战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快递小哥不顾生命危险为医护人员送上了一份热腾腾的年夜饭;身在外地的武汉医生穷尽一切可能赶回自己的岗位……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国“十三五"计划圆满收官,北斗全球导航建成,发射火星探测器,5G技术广泛应用……几百代的腥风血雨,几千年的漫漫征程,曾走过绿茵花溪,也踏过枯骨万里。即使有那些凉薄甘苦,我们的祖国也依旧能披荆斩棘,行歌万里。千年之后,我的国家,依旧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所向披靡。

如今已然,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这浩浩山河长治久安,这盛世,如你所愿,这里就是中国。


大国小家

2003班 廖静雅

庚子鼠年,注定不平凡。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家家户户都用高度的自律配合国家抗击疫情,而国家也为每一个小家庭提供了最有力地保障。

小时候,爷爷总说:“长大了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做一个爱国的人,”可爱国究竟是什么?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是为了国家利益舍生取义?这些固然都很重要,可最重要的还是体现在每一个家庭中,只有每一个家庭都和睦相处,都用双手为祖国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时,这个用亿万家庭构成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020年10月1日,天安门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千家万户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国与家终于撞了个满怀。甜甜圆圆的月饼,映照着新中国成立71周年以来的辉煌战绩,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之感。虽然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都在拼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都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富强与美丽。因为,有国才有家!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短短十四个字,体现的不仅是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更表现出了祖国对她的孩子的殷切关心与爱护: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制,充足的粮食储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幸福美满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因为,家是支撑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力量。


人们常说,要培养家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情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支持华为,支持国产;在新冠疫情中,我们会坚定不移地选择相信国家,相信医务人员;在70周年阅兵仪式上,我们会骄傲地露出自豪的微笑……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将想着自己的家庭,念着自己的祖国,胸怀理想、求真务实、满怀激情、锲而不舍,为祖国献上最努力的自己!

家因有了国而底气十足,而国因有了家也变得温情脉脉。国与家在无形之中似乎已融为了一体,共同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赶往充满光明的未来……


平凡的脊梁

2003班 刘静莹

我穿过时光的罅隙,坠入你流淌的梦境;

星光迷失在大海里,冰冷被拥抱代替;

甜蜜的呓语被海螺记忆,号声落入乌啼;

你在芦苇荡里藏匿,晚风是吻过的痕迹;

我伏在你耳畔低语,那是带着念想的瞬息。

卧阑,煮茗听雨。

雨声淅淅沥沥,我遐想起油纸伞的过往,那滴落的雨水中,盛满了整个世界。

我忽地记起了贺老师。

国庆节前的几天,办公室大门紧闭,贺老师的椅子上空无一人,昔日专注备课的空气变得冷清,我拍了拍手上的题目,在无尽的寻觅后空手而归。

滂沱大雨使得校运会迫停,却远远地,那个久违的身影从窗口的一侧出现。

贺老师,他回来了。

囚笼被打开,一束阳光尽情倾洒进来,我扑棱着翅膀,飞到老师桌前。

这两道题我不太懂啊,老师?

意料之中地,我又看见了那双眼睛中专注的光,照亮了那些乌云密布;我又听见了有条不紊的分析与解答,驱散了呼啸的狂风。

恍然大悟后我重回教室,仔细端详着手中被破解的一切,老师却再次出现在走廊上。

我不假思索地站起身,好奇地跟在他后面。

老师笔直地站在桌前,轻轻侧了侧桌上的电脑,网页上密密麻麻的字映入眼帘。


我刚刚又查了一下“风尘之警”的含义,这个词本身存在,你看,这样就解释得通了......

我愣在那里,意外于老师的执著,要是我的话,可能就半途而废了吧!我已经不知多久没有刨根问底了,没有感受过如此强烈的责任心了, 又有多久没有真正见到这种被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精神了!

久到我现在遇到的时候,居然有点陌生。

我心中有汹涌的海浪翻腾,掀起层层巨浪,激起的白沫被照耀出五颜六色。

我看看电脑屏幕,又侧头看看老师瘦削的面颊,现在我才真正发现,为什么老师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嵌着知识的痕迹;为什么老师的眼眶里,总是漫溢着求知的火花。

这都是我不具有的,而这又是国庆节我看见的最震撼的美好。今年没有阅兵式的雄伟,没有铺天盖地的祝福,我学到的,就是要像无数贺老师拥有的一样,求知、执着、专注、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不倦,汇聚成我们伟大祖国砥砺前行的脊梁!


我和我的祖国

2003班 刘思洁

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题记

地球的东方,婉约被一名蒙纱女子娓娓道来,从青史的步履中,反复倾诉着“凝目一颦失鱼雁”的娇美;亚洲的东方,俊朗从一名黄皮小哥中脱骨而出,在瞬逝的时光中,不息地呐喊“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激荡,他的名字叫中国。

中国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在经过长达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后终于成立了。面对西方一次比一次“夸张”的条约打击,面对国共多次分分合合的伤害,中国它不但挺了过来,还铸就永垂不朽的五四精神和留芳千古的长征精神,它用事实向世人证明了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因而在1949年的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一面耀眼的五星红旗。

但成立后的中国也并没有众人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一次又一次全国性的方针问题,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指导错误,尽管暴风雨如此猛烈,但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还是顽强地挺过来了。经历过暴风雨的它就得更加强大。也正如某歌词所言“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

七十一年的不懈奋斗让中国这个孱弱的无名小卒开始在世界初露头角,渐渐地成为世界的顶梁柱。在国际谈话中一次又一次“中国怎么看”的谦让,在国外出行对中国人“另眼相看”的转变。它给了一群名叫“中国人”的黄皮人无限的温暖与安全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无数中华儿女秉承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夜以继日铸就了倘徉天际的神舟系列,放眼宇宙的贵州天眼,风驰电掣的太湖之光......从丝国到强国,打破近两千年的封建时代,中国用毅力与自强以奔逸绝尘的速度赶超了一个又一个竞争者......

从籍籍无名到深入人心,是中国女排的坚持,是中国军民的血性,更是中华儿女的众志成城。我坚信只要我们炎黄子孙不忘血泪史,扬我中国魂,携手奋斗,中国就必将愈发辉煌。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