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而勇,老而弥坚
——-读《三国演义》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慷慨激昂而又带着一种莫名的悲壮的旋律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生出一种荡气回肠之感,而那仿若暴雨一般的鼓点将我的思绪震起,来到了三国时代,一个战乱频繁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从小便听周围的老人谈论三国,甚至当时还有这样几句话:“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游,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为什么呢?在当时人的眼里,《红楼梦》写尽情爱,《西游记》斩妖除魔,热血沸腾,《三国演义》心机城府深似海,《水浒传》侠肝义胆,天涯闯荡。话说的有几分道理,但现在人们要开阔视野,掌握知识,于是这《三国演义》嘛,身为新世纪青年的我当然要翻一翻了。
最早一次读三国,是八九岁,书是外公读过的,纸页泛黄,散发着一种历史的气息。我笼统读了三分之一,看到第一章“宴桃园英雄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那是我已将桃园结义这个词学会了,在读时,只被那一句“皇天在上,后土为证,我关羽,我张飞,我刘备愿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给感动得热血沸腾。但随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把书放下了。
今年暑假,我又将《三国演义》重新读了一遍,发现就如冰心老人所说的那样,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此次阅读,我对《三国演义》算是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也算是较为基础的了解了《三国演义》为什么千古传诵,它的成功在哪里。
《三国演义》将事件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是它的成功之处。在此书中,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但每个人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并非黑白分明一边倒。孔明料事如神,但也并非永无错误。魏延,马谡两人,孔明始终认为“延脑后有反骨”而重用马谡,后来马谡大意失街亭,只得挥泪斩马谡;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赤脚迎贤,求才若渴;
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据不联姻,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在书中最令我心疼的是刘禅,那个回答“此地乐,不思蜀”的孩子,我不知道他心里藏了多少辛酸。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每个人都恋家,可刘禅装作被美人美酒美景所迷惑的样子,回答“不思”时,内心是多么的疼痛!正是因为他的回答,才给了自己赢得了回国的机会,为汉室埋下了一颗种子。很难想象若刘禅回答“思”的话会是什么结果,绝对会被杀死,小小少年,忍辱负重,将家国深仇深埋心中。
几千年时光一晃而过,那些鲜活的场面被描绘成了文字,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了下来,那些曾在历史舞台大放异彩的人其实并未死去,他们依然活在人们心中,永不老去。
(秦舒欣:高二年级1520班学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