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乡村
最美的是挂在树梢的余晖。
最动听的是牧童牛背上的笛声。
最感动人心的是大雁掠过留下的痕迹。
说到农村,第一感受是幽美与宁静。古代诗人也同样偏爱农村,“一山一水,亦足以畅叙幽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作者以喜悦的心情,写出了一个平和、美丽、恬静的农村景象,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奇异花草,有的只是一面场圃,一片桑麻,一杯好酒和昔日老友。平凡的农村生活带给人平凡的感动。
在孟浩然的眼里,乡村是淳朴,是自然。
如果说乡村对孟浩然来说是乐土,那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心灵的回归。
官场失意的陶渊明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乡村劳动繁忙辛苦,但陶渊明却苦中作乐,用个人感受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共同感受。乡村的人民是勤劳的,开朗的。
乡村却不总是那样美好,也有叹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作者虽将诗歌名为《观刈麦》,但重点却是拾麦者。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遗穗者便是昨日辛苦忙绿的刈麦者。而今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刈麦者会不会变成明日“闻者为悲伤”的拾穗者呢?只要有沉重的赋税徭役的存在,那么,哪怕是金黄收获的季节也会蒙上叹息的忧伤。
劳动人民辛勤劳作,背负着天灾人祸,还要被赋税压榨,柳宗元说“苛政猛于虎”可见,柳宗元笔下的乡村应是死寂的。没有“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紧张繁忙,更没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悠然惬意,有的只是杂草丛生的的田地,了无生气的面庞。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乡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人酷爱她的宁静简单,于院落观花开花落,于溪旁听溪水潺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无不令人向往之。也有人厌弃她的苍白单调,没有听风观雨的心境,面对乡村景象也只能徒生悲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同样也让世人心哀伤之。
无论如何,诗里的乡村是富有灵性的,是丰富饱满的。
(作者:王雨薇, 高二年级1504班学生。 指导老师:李玲。 此文系“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组织的第十七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作品。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