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兰风》>详细内容

《兰风》

心静如水,性若清风
——读书心得体会

来源: 作者:1513班 石学瑾 发布时间:2017-01-07 浏览次数: 【字体:

闲来无事,与林语堂一起欣赏苏东坡的平生。这位千年前的旷古奇才在林语堂笔墨下,如重生了般再现我眼前,其夏花般绚烂的精神世界顷刻铺展开来。

在苏东坡左迁黄州后, 这个也许带着些狭隘肮脏的小镇,却给予了他丰厚的精神食粮——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对月、对酒的倾心与迷恋。于是他开始了苦中作乐的生活,的确是“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居于黄州,他褪去了文人的长褂,着上了农人的粗衣,活成隐士。“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憔苏之我嫚。”一叶扁舟,一双草履,行游于山水之间,乱居于樵渔杂处,境遇虽然困苦,但也让苏东坡与大自然更近了一步,让他的烦闷与失意融解其中,让他的豪文才气尽情施展,千古杰作,于是由此诞生。

纯朴的东坡居士,在大自然的熏陶之下,仿佛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力量,“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因为这种心态,便得苏东坡的幸福不再是一个秘密,再不堪的境遇,也能被他海纳百川般的胸怀所包容。在一个月明星稀,秋高气爽的傍晚,苏子与友人同船赏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寥寥数笔,一幅山水画景色便浮于眼前。孤月高挂,暗江缓流,友人触景生情,难掩“生之渺小,生之须臾”感,东坡此时便安慰友人知足常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又一夜,东坡邀友人漫游承天寺,月色浸院,竹影如青荇绿藻水中摇曳,清风徐徐,忽觉惆怅,却又自喻闲人以自嘲,无不流露出其心境的欣悦恬静。旷世佳作已跃然纸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正是因为这份恬静美好的心境,苏东坡的一生,如一阵清风,无所畏惧,纷乱的政治赌场上,他如一只海燕,任凭风吹雨打,不忘初心。淡然处世,静心对待世间一切,放空身心,除却杂念,如他自己所说:“竹仗芒鞋轻胜马”,回首过往,既无风雨也无晴。

尽管苏东坡身形已散,但他的精神才气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今人谈及苏东坡,无不点头称赞,微笑遐想。他天真淳朴的人格魅力、终生不渝的治国抱负令世人所敬佩;他诗词才情的自然流淌、浑然天成之功力令世人望尘莫及。他用他的笔墨告诉世人,生命短暂,我们于世间如蜉蝣一样渺小,但我们仍要以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心态来迎接每一天。人生苦短,活着的意义却可以无穷尽,生在于己,意在于己,顺从自己的本性与心意,去渡过充实而丰富的人生。

杨绛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不正符合苏轼的心意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淡雅恬谧,是由自己来创造的。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