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建设>《兰风》>详细内容

《兰风》

星云无声,大师无名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来源: 作者:1509班 毛译婉 发布时间:2017-01-07 浏览次数: 【字体:

泰戈尔说:“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和顾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第一次因为一个作家爱上一本书,他将落日残阳走成朝霞灿烂,他将世界尽头走成书页墨香,他将理想当成远方安然处世,他怀着文字的梦想走遍了世界文明。他是余秋雨。

他在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国文明及世界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本应举世赞扬的高洁行径却被奸佞小人诬陷践踏得一无是处,而在他研究得出的“中国历来受诽谤最多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光环”下淡然地调侃自己的遭谤经历——“算二十年的连续不断,算每一次的全国规模,确实无人能超过。”而他的父亲,在“文革”灾难中被整整关押了十年之久且始终没有屈服的老英雄,却在“文革”结束之后的二十六年,被国内一些文化传媒对他儿子的诽谤活活气死了。无人能想象他的心情,可他从未说过他后悔。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东坡写下《自题金山画像》时的心情是否同于余秋雨写下“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的心情。他们都是难得一见的散文大家,他们都经历过非人的“诟辱通宵不忍闻”。于是余秋雨写苏轼,写人生,写黄州的秋风冬雪,直写到人心里去。他在‘黄州突围’里说:“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这并不仅仅是在说苏轼,他更多的是感慨自己收到的排挤。

星光不应失去仰望而不再发亮。苏轼最后还是成为了如西湖水般流淌不息的绝世诗人,我想余秋雨也会成为中国文坛之上一颗经久不衰的明星。

令他发光的不仅是其“如篆劲笔”,还有其人格魅力。对此山西人民最具有发言权。

为了找出中国曾经美丽过的姿态,余秋雨去了山西,他用一万多字的笔墨企盼让人看到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首富之都。可惜最先回应他的是嫉妒者的诽谤——爱国情怀被批为矫情炒作,回归本源被笑作无用之功,辞官避世被围攻别有用心。让人感动的是有山西学者第一时间站出来表明立场:“山西应该对得起余秋雨”。是啊,就凭余秋雨对山西古城的坚持保护存留,凭他对山西从未断绝的介绍认可,凭他发自文人良心的惭愧,山西人民当然要感谢他,这是一个摒弃一切功名褪下一身光芒而努力跋涉文明旅途的游人,他从未抱怨过乌云蔽空黄沙遍野,因为太阳是不需要他人照耀的。正如杨昌溢先生所说:“只有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不够专注的人才会有精力在意他人的眼光。”

“雨过天晴,终要好天气。世界予我千万种满心欢喜,沿途逐枝怒放,全部遗漏都不要紧,得你一枝配我胸襟就好。“苏轼的世界、余秋雨的世界终究还是雨过天晴,文学是他们心中共同的满心欢喜,因为喜欢所以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别在衣襟之上于是毫不畏惧。可能会有彷徨,可能也曾失望,但最后敢于昂首挺胸的英雄是他们。这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上使人超然脱俗的力量。

其实我们都可以是余秋雨。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