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成果采撷>详细内容

成果采撷

《以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期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绪清等 发布时间:2016-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本课题于2009年7月9日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2009年11月25日举行开题会。开题会上,请湖南师大石鸥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李倡平研究员、李小球副研究员、常德市教科院黄利华院长、刘忠义主任等专家莅临指导;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到会聆听专家意见。县教育局副局长任泽贵、县教研室主任徐跃元、书记皮振欣、教研员叶明双和学校教务科主任羿小平、教科室主任李秉忠、教研员章放参加了开题会。各位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已经反映的开题报告中。

开题后,对专家们的意见,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讨,联系实际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

㈠深化、细化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本校办学积淀的发掘和梳理,进一步明晰学校文化基因的各种成分,把握哪些是优良基因,哪些是有害基因,哪些是过时基因。对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探求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引领学校个性发展的路径,寻求优良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构建以优良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的行动机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整体办学特色的形成,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想——将澧县一中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现代学校,将澧县一中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华本色的世界公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根据专家指导意见,将研究内容细化为19个研究子项。

1.理论层面

⑴学校历史研究。广泛收集溪东书院以来各个时期特别是1902年转为新学后的办学史料,对800年办学积淀进行系统整理。

⑵学校文化基因研究。将学校各个时期的办学情况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中进行横向考察,发现学校各个时期的办学特色;对各个时期的办学特色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学校传承发展的本质内涵即学校文化基因。

⑶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与现代学校内涵的时代精神比较研究。比照时代精神,分析学校文化基因中哪些是优良基因,哪些是封建糟粕(有害基因),哪些是已经过时的历史遗存(过时基因)。

⑷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引领作用研究。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不应是一个笼统的、空洞的概念,而是由若干具体的要素构成。要弄清楚这些要素分别作用于今天学校发展的方向、途径、策略、制度与措施。

2.实践层面

⑸学校的优良文化基因哪些应该直观地复活在今天的校园环境中?

⑹应该怎样把握、阐释和弘扬校园文化景观的精神内涵?

⑺怎样建立学校视觉形象系统?

⑻学校的优良文化基因体现了怎样的德育价值取向?

⑼在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下,今天的学校德育应该体现怎样的内涵?

⑽怎样使中华传统美德复活在今天的校园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⑾学校的优良文化基因体现了怎样的课程价值取向?

⑿着眼于优良文化基因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学校课程应该确立怎样的育人目标?

⒀在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下,今天的学校应该怎样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⒁学校的优良文化基因体现了怎样的师资队伍特色?

⒂着眼于优良文化基因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今天的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

⒃怎样建设一支既内涵深厚又与时俱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⒄学校的优良文化基因体现了怎样的学校管理特色?

⒅着眼于优良文化基因与时代要求相结合,今天的学校管理应该确立怎样的思路?

⒆怎样构建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能够内化为校园群体共同价值取向的学校制度体系?

㈡对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并制定研究时间表

1.主要研究人员分工

主要研究人员根据研究内容分成六个研究小组,每组负责研究若干个子项,可吸纳校内外其他人员作为研究小组的成员,课题结题时可根据贡献大小增补为主要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⑴理论研究小组:由赵绪清、陈延春、陈君、傅嘉明负责。聘请校友高守泉、杜修岳、于乾松参与校史研究。研究内容为子项⑴⑵⑶⑷。其中,子项⑴出版一本《澧县一中校史》专著,子项⑵⑶⑷分别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另外负责结题论文集的编辑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⑵环境特色研究小组:由毛善新、傅嘉明负责。研究内容为子项⑸⑹⑺。要求每个子项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并研究制定出学校视觉形象系统。

⑶德育特色研究小组:由刘坤望、刘平武负责。研究内容为子项⑻⑼⑽。要求每个子项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并研究制定出有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方案。

⑷课程特色研究小组:由陈延春、朱伟君负责。研究内容为子项⑾⑿⒀。要求每个子项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并研究制定出有特色的课程实施方案,重点是如何开发促进所有学生成才的校本课程。

⑸师资特色研究小组:由曾昭玮、高永南负责。研究内容为子项⒁⒂⒃。要求每个子项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并研究制定出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⑹管理特色研究小组:由陈敦发、陈君负责。研究内容为子项⒄⒅⒆。要求每个子项撰写一篇以上论文,并研究和完善一套有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

2.研究进程时间表

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2009年3月—6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准备和经费预算;建立管理制度,组织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7月—2011年10月)。进行开题论证;广泛收集历史资料;课题组人员分工合作开展研究活动;完善校友沟通渠道;组织中期评估;开展特色创建和展示活动。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集、整理资料;汇编研究论文和特色案例专辑;出版课题研究专著;撰写结题报告。

㈢有序开展研究活动

1.认真研究学校校史

澧县一中坐落的澧县县城,在1913年以前一直是澧州州城,有1400年作为州治的历史。现在校园围墙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城墙。澧县一中有三个源头,其中最远的源头,是始建于公元1226年的范文正溪东书院。

溪东书院的初创,地址就在今天澧县一中校园内。其遗迹,一是三颗古楸树,近800年来主干已经腐朽,但有两株旁枝仍然繁茂,春季高花如云;一是相传范仲淹曾临池洗墨的“洗墨池”,是县城内远近闻名的文化景点。溪东书院在元、明时期有过两次大的重修,至明末废毁,清乾隆年间在原址重建为澧阳书院,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澧州官立中学堂,附设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澧县县立中学,先后与九澧联中、省里十四中合并而成为今天的澧县一中。因此,澧县一中拥有近千年办学渊源和近110年办新学的历史,这在全国的中学里是不多见的。

但是,这么古老的学校却没有一部系统的校史。这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缺陷。

本课题的研究,把校史研究作为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课题负责人赵绪清校长亲自挂帅,文字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陈延春、陈君、傅嘉明参与,另外聘请三位热心史志工作的校友杜修岳、高守泉、于乾松作为特邀研究人员。

从2009年11月起,研究人员广泛搜集校史资料,先后到学校档案馆、县档案馆、县图书馆、省图书馆、周边县市查阅了大量档案和历史资料,还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族谱,从中了解校史线索。到2011年初,已经积累资料30多万字。

在此期间,课题负责人先后亲自主持了6次碰头会和调度会,并根据已经收集的资料亲自拟定校史编写目录,亲自撰写第一章引言作为样稿,有效促进了校史编撰工作。

2.直观展现文化底蕴

优良文化基因的传承,必须有一定的外显形式。澧县一中强调,校园内不能出现没有灵魂的载体,也不要期盼没有载体的灵魂。对优良文化基因的展示,主要体现在校景、校训、校徽、校歌、校赋等方面。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几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校景。澧县一中校园景观坚持“明快,通透,古朴,大气”的风格,追求自然和野性,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与环境的和谐。通过多年积累,形成了洗墨池、三凰山、聚贤岛、潜龙岛、三公桥、后乐亭、屡丰亭、自立亭、学府遗墨碑廊、文化长廊、音乐诗墙等构筑物景观,形成了孔子、范仲淹、车胤、陶澍、蒋翊武、贺龙、屈原、宋玉、李群玉、朱熹等人物形象景观,形成了地动仪、浑天仪、元素大厦等古今科技景观。这些景观集中体现了学校优良传统和办学核心理念。

校训。通过深入研究办学传统,提出独具特色的校训“前哲流风,日新其格”。这也是学校办学核心理念。

校徽。校徽是学校的标志之一,是学校个性的重要表现。澧县一中新校徽的标志图案为后乐亭。此亭初建于1517年,重建于1923年,在上世纪“大跃进”中被毁后,学校于2004年按原风格复建。后乐亭的内涵是弘扬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基因。

校歌。校歌是对校园精神的普及性传播,既要有时代感,也要有历史感。2009年,澧县一中在原有校歌的基础上组织创作新校歌,校长主持集体创作朗诵辞和歌词,聘请湖南著名作曲家张云华作曲。新校歌名为《演绎希望的明天》,从范文正公洗墨池出发,激励学生放飞千年梦想,书写千年期盼。

校赋。校赋是学校文化底蕴的升华。2010至2011年,学校发动教师撰写《澧县一中赋》,现已基本完成。最终确定的校赋以大气磅礴的笔调阐释了学校近千年传统,从书院时期的“北宋之初,范文正公洗墨池畔浇慧根;宝庆二年,溪东书院澧州城里祀先贤”,到新学建立时“古楸高华,贺龙元帅曾系马;墨池潆洄,正雅将军欣濯缨”,再到今天的“育人贵在固本”,“立业先当利群”,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学府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激励师生热爱母校,砥节砺行,追踪前哲,振兴中华。

3.促进办学理念创新

利用近一年时间,广泛发动干部教师对澧县一中办学核心理念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将其凝炼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前哲,前代的贤哲;流风,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前哲流风”,既指历代先贤的高尚人格、卓越本领、奋发精神等优秀品质,也指学校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流风”还有传承的意思。“格”,原意指树木的长枝条,现代意义一般指标准、品质、特性。“日新其格”从原始的字面意义上讲,指树木的长枝条天天生长,寓意师生天天向上;按现代意义也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格局、谋求新发展,这是效法前哲的目标导向。在“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旗帜下,将校园精神具体化为“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

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各方面的理念进行清理和归纳,使之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体系,特别是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德育思想和教学思想。

在管理思想上,我校历来倡导名师主院、名师掌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提出“教师第一”的管理思想,“让学校对教师的爱成为校园爱心的传导之源”,注重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以此感化教师、留住教师,激励教师“用爱心培养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提升人格”。

在德育思想上,我校历来倡导“刻志厉行,追踪前哲”,“化民成俗,培育贤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出学校德育要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本性,方法返璞归真,内容删繁就简,突出“健康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三个德育重点,将“三好学生”内涵调整为“身心好、品行好、学习好”。

在教学思想上,我校历来倡导“实学致用”、“敢兴无师之学”、“不以兼擅为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出新的课堂教学观:“教着眼于学,教服务于学;交往、互动,培养兴趣和责任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看得懂的不要讲,看不懂的要讲透,前后联系要贯通,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目前正在根据这些基本理念,完善学校各方面的机制和制度。

4.开展国学普及活动

一是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师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尊重传统文化,提高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校长亲自为教职工做《我们要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的动员报告,给全校党员讲《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的党课。每周国旗下讲话,以普及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如《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内圣外王与修身报国》等。此外,学校还邀请精神扶贫志愿者刘宇庭老师来校做《中国人为什么学国学》的辅导报告,每次教工大会组织听一段国学大师(如翟鸿森教授)的视频报告,使师生认识到国学的精妙和学习国学的重要价值。

二是每年举行祭孔典礼。每年9月28日,学校在《学府遗墨》碑廊的孔子像前隆重举行祭孔典礼。典礼重礼敬态度、重精神内涵,而不重仿古的形式。

三是开设国学特色课程。学校于三年前开设国学特色课程班,旨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国家课程以外加入国学特色课程,培厚人文基础,养成高尚人格。通过近三年的摸索,国学特色课程本学期在学校全面推开,首先是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为缓解应对高考与学习国学的矛盾,学校以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为骨干,精编《澧县一中国学特色课程读本•培养有中华本色的世界公民》,目前编写任务已完成过半。该读本分为三部。第一部启蒙篇,包含《弟子规》、《菜根谭》(节选)、《增广贤文》(节选),供高一学生学习;第二部中成篇,从经史子集中选择内容,包含立志、修身、求学、合群、治事、为政六个部分,供高二学生学习;第三部为大成篇,从学校历史、湖湘文化中选择有大成气象的人物言行,包含楹联、诗词、典故三个部分。读本为松散型结构,可读性强,让学生能随意翻阅,开卷有益;也便于反复诵读,体会意境,在人格升华的同时学到知识。

5.大力优化班级工作

一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我国传统文化主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青少年的教育,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对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指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这就是提出了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要求。这个变化对中小学办学思想、管理思想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本课题关注用优良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班主任应该是最重要的教育引领者。因此,学校2010年明确提出班主任工作专业化问题。除了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日常培训,还在持续了10多年的湘鄂部分省级示范性高中青年教师研究课活动中,加进了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内容。

二是把班会纳入课程建设,深入开展班会课研究。为了改变长期存在的班主任工作重管理、轻教育倾向,学校明确提出“班会课”的概念,也就是班主任要把班会作为“课”来上,但是班会课的“课程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育学生做人。学校请青年班主任徐靖宇老师上“班会”示范课,要求全校班主任每人拿出20—30堂系列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格教育。班会课的内容,要有机结合学校优良的文化基因。

6.建立视觉形象系统

课题环境特色研究小组深入进行“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研究,对学校视觉文化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校徽、标准字、标准色)和应用要素(办公、学习、服饰、公关、指示等)进行规范,然后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制作学校VI系统,现设计已经完成,部分已投入使用。

㈣落实研究条件保障

学校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大举措,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经费外,每年安排6万元课题专项经费得到了落实,并且远远超过。仅聘请编写校史的校外研究人员一项,人员津贴和活动经费每年就超过3万元。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各项活动,经费一律实报实销。建设校史馆,学校一次性投入50多万元。

㈤下一步研究计划

1.继续完成校史研究。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已经掌握的材料进行文字整理;继续广泛查找新的素材;对校史初稿刻印光盘发给校友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充实内容,然后付印出版;建设和布置好校史馆。

2.抓紧完成《澧县一中国学特色课程读本•培养有中华本色的世界公民》的编辑工作。一边编写一边使用,落实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3.大力推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和班会课程化,促进学生人格培养,使优良文化基因复活在校园中。

4.在办学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抓紧研制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德育工作方案、课程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和学校管理制度。

5.做好结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课题按时顺利结题。

6.努力形成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

1.《建设会思考的学校——澧县一中科研带动文化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情况汇报》,经验介绍。赵绪清2010年9月30日在“全省县市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暨成果观摩会”上发言,全文6100字。以《用科研带动学校发展》为题摘要2100字发表于科教新报2010年9月22日B5版。该发言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科院院长姜正国称澧县一中为“走在全省教育科研先进行列的突出代表”。

2.《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论文,5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科教新报2010年8月25日论坛版。

3.《论普通高中教育的新起点》,论文,6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年第6期。论述对对普通高中教育要有正确定位,追求普通高中教育公平要走出两个误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公平要基准加特色。文章的核心是提出新形势下调整普通高中管理政策的基本思路。

4.《促进新课改与新高考良性互动》,经验介绍,6000字,作者赵绪清。2010年10月在“湖南第三届普通高中校长论坛”上的交流材料。文章全面介绍了澧县一中文化立校促进新课改的做法与成绩,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校慕名来澧县一中学习考察。

5.《校园需要“百草园”》,教育随笔,1000字,作者傅嘉明。发表于2010年11月30日中国教育报。

6.《百年名校池墨香,一中考点文化浓》,报道,1000字,作者傅嘉明。发表于2009年6月8日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育文摘》(校长参考)。

7.《草之趣》,教育随笔,1000字,作者傅嘉明。发表于2010年11月24日中国教师报。

8.《用学校精神培育创新人才》,论文,4000字,作者朱伟君。2011年2月获第八届全国教师优秀论文大赛一等奖。主办单位: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全国师德征文大赛组委会。

9.《学校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学校深层结构》,论文。赵绪清2010年12月7日在常德市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全文7800字,论述学校文化建设要高扬一面旗帜,即办学核心理念;要扎牢五大营盘,即打造人文校园、建构校园伦理、完善规章制度、充实课程内涵、优化集体活动;要防止四个误区,即短期化、模式化、外部化、时尚化。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该文厘清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路,将对全市学校文化建设起指导作用。

10.《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经验介绍,4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常德教育》2010年第1期【创刊号,2010年2月8日出版】)。文章介绍了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主要有精心锤炼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校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11.《洗墨池畔文脉长》,散文,1500字。作者为校友李春初,澧县一中1956年毕业生,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于《常德教育》2010年第3期。

12.《高效课堂中的生命哲学》,教育随笔。作者赵绪清,3500字,发表于《常德教育》2011年第2期。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阐释了生命短暂而学海无涯,因此要有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最终目标是丰富学生的生命,它不仅要形成一些模式,更应该是一门艺术。

13.《远去的书院》,通讯,2500字,作者杨孚春。发表于常德晚报2010年11月15日第7版,图文整版。文章介绍了澧县一中的办学渊源。

14.《育人:为了未来的托付——澧县一中的特色办学之路》,报告文学,7000字,编辑部撰。发表于《墨池文学》2010年第9期。分为“拓展生存空间——异乎寻常的办学理想”、“打造精神家园——固本强根的管理风格”、“坚持人格第一——面向未来的育人追求”三个部分,宣传澧县一中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争取对社会各界对创办特色学校的支持。

15.《塑造大气的人格》,讲话稿。赵绪清在2010年下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600字,发表于《墨池文学》2010年第10期。该文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大气须高远、大气须宽广、大气须血性、大气须坚韧、大气须钝力,被认为是一篇有思想有感染力的美文。

16.《莫待风顺始杨帆》,随笔,1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墨池文学》2009年第12期。介绍了澧州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17.《学校文化建设概说》,讲座稿。赵绪清2010年8月23日在澧县第三届“县域教育发展”论坛上的讲座,全文12000字。听众为全县各中学正副校长和工会主席、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教育局班子成员以及各股室负责人共200余人,有效促进了全县学校文化建设。

18.《香风春花满校园——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巡礼》,通讯,5200字,作者莫娟娟。发表于《澧县文艺》2010年第1期(文明创建特刊)。向社会广泛宣传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19.《陶澍教育思想初步研究》,论文,9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1期。

20.《澧阳书院的德育传统》,论文,4500字,作者任申珍。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1期。

21.《澧水流域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观照》,论文,3500字,作者杨孚春。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2期。

22.《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使孩子“成龙化凤”》,论文,5400字,作者邢光菊。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2期。

23.《澧阳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影响初探》,论文,13000字,作者李秉忠。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2期。

24.《湖湘文化的底蕴》,论文,3000字,作者傅嘉明。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2期。

25.《前哲流风,日新其格》,随笔,1300字,作者赵绪清。《澧州文韵》2010年第3期卷首语。

26.《蒋翊武的人生价值观及其革命实践》,论文,11000字,作者于乾松。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3期。

27.《澧阳书院的办学传统及其对澧县一中的影响》,论文,16000字,作者赵绪清。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3期。

28.《和谐文化与和谐人生——兼论澧阳书院的办学传统及其对澧县一中的影响》,论文,6500字,作者杜修岳。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3期。

29.《朱熹与澧州的学校》,论文,4500字,作者高守泉。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3期。

30.《民办教育家黄贞元与蒋翊武的深厚情谊》,论文,3500字,作者周星林。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4期。

31.《芳躅懿行,饮誉千古》,论文,4000字,作者杜修岳。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4期。

32.《陶澍,主讲澧阳书院的名臣和学者》,论文,5500字,作者高守泉。发表于《澧州文韵》2010年第4期。

33.《蒋翊武的家书和绝命诗》,论文,7000字,作者唐雷新。发表于《澧州文韵》2011年第1期。

34.《一代贤臣陶澍其人其事》,论文,5200字,作者杜修岳。发表于《澧州文韵》2011年第1期。

35.《美德教育三落实,社区遍开文明花》,经验介绍,5400字,作者邢光菊。发表于《澧州文韵》2011年第1期。

36.《承传优良文化基因,优化德育价值取向》,论文,3500字,作者刘坤望。澧县第三届“县域教育发展”论坛一等奖。

37.《文化立校,内涵发展》,论文,5000字,作者傅嘉明。澧县第三届“县域教育发展”论坛一等奖。

其他成果:

38.依据学校优良文化基因,凝练办学核心理念:前哲流风,日新其格。

39.建成了能较好体现办学核心理念的人文校园。尤其是直观展现学校千年底蕴的《学府遗墨》碑廊,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根的”文化教育景点。其内容已编印成书免费赠送给全校师生。

40.在原有校徽的基础上,设计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新校徽。

41.创作表现学校千年文化底蕴的新校歌,已投入传唱。

42.创作完成了经典之作《澧县一中赋》,升华了学校文化内涵。

43.请专业公司设计完成了“澧县一中视觉形象系统VI”。

44.学校2010年被常德市教育局评为“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优秀单位”,在全市9个区县市1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里排名第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率、优秀率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其中优秀率排全省第四。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