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立德树人>心理健康>详细内容

心理健康

心理学实验证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毛善新 发布时间:2016-03-03 浏览次数: 【字体:

1.会上讲话的内容超过了3点,讲话效果从第4点开始衰减,讲的点数越多,效果越差。

2.人的任何行为,连续坚持21天,就会成为习惯。

3.同一谎言,如果有29个人向你传递,你就会相信。

4.只要经过6个彼此有关联的人,就可以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人。

5.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例如: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4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

6.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例如:油价涨价,第一次每公升涨1元,对人的刺激很大,第二次再涨4毛,人们的反应就小多了。

7.过多、过强刺激如果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例如: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会导致孩子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8.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例如: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大家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9.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能够促进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同样进行8周教学。结果是除第二组按常态进度稳步地前进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10.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客观看法。例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那么往往就会被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

11.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例如: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12.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例如: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

13.人们在工作、学习和交际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时,往往在内部心理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解脱紧张状态、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例如: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阿Q精神。

14.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

15.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