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一中2025年上学期第六周国旗下讲话
——传承文明礼仪,书写青春担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文明礼仪,书写青春担当”。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个人立身之本、校园和谐之基、民族传承之魂。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践行时代使命的责任。今天我想从法律约束、身心健康、集体责任三个维度就文明礼仪主题与大家交流,以古今典范为镜,用行动让文明之光照亮校园的每个角落。
一、文明有法:礼仪是法治精神的生动体现
《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青少年应“遵守社会公德,传承中华美德”;《中小学生守则》也将“明礼守法”列为基本准则。文明礼仪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责任。
张良拾履的故事流传千古:青年张良因恭敬对待老者,获赠《太公兵法》,终成一代名相;周恩来总理少年时便恪守“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的仪容规范,为后世树立典范。今天的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对《教育法》的践行;在食堂自觉排队是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在网络上理性发言是对《网络安全法》的遵守。遵礼,即是守法。
二、文明有德:礼仪是身心健康的双重守护
现代医学证明,粗暴的语言会刺激人体分泌压力激素,而友善的言行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让人感到愉悦。校园中一声“谢谢”传递温暖,一次“礼让”化解矛盾,这些细节既能减少人际摩擦带来的心理压力,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这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今天我们“轻声慢步过走廊”“垃圾分类投桶中”的文明之举一脉相承。当我们弯腰捡起一片纸屑,不仅维护了环境卫生,更避免了病菌传播;当我们主动向老师问好,不仅传承了尊师之道,更在互动中培养了健康心态。
三、文明有为:礼仪是和谐校园的聚力之钥
北宋欧阳修主持科举时,因考生喧哗扰乱考场,他提笔写下“礼让一寸,得礼一尺”警示众人,终使秩序井然;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时,要求学生“每日四问”,其中“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直指修身之本。这些先贤告诉我们:文明不是约束,而是让集体更自由的力量。
在我们身边,课间操时整齐的队列、运动会上为对手的掌声、教室自习时自觉的安静,都是文明礼仪铸就的和谐风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唯有以文明为水,校园方能成为滋养青春的海洋。
同学们,文明礼仪不应停留在口号中,而应化作具体行动。学校将三月份定为学雷锋——文明素养提升月,传承雷锋精神,提升文明素养,共建文明校园。在此,我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
1. 守规则之礼:上课铃响立即安静,全身心投入课堂,用《中小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规范日常行为;
2. 行尊重之礼: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讨论问题轻声细语,传承“程门立雪”的尊师美德;
3. 践环保之礼:弯腰捡起落地纸屑,拒绝垃圾食品,各类垃圾及时入袋入桶,以实际行动营建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
4. 传网络之礼:拒绝手机沉迷,转载信息注明来源,网络发言温暖理性,做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
老师们、同学们,两千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以“礼乐射御书数”培育君子;今天,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更应以文明礼仪彰显当代青年的品格,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青年。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做起:
让每一句问候传递温度,
让每一次行走留下风度,
让每一个角落绽放文明之花!
谢谢大家!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