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立德树人>德育建设>详细内容

德育建设

澧县第一中学第四届祭孔文(2011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曾昭玮 发布时间:2016-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孔子诞生2562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机构或政府部门,都在隆重祭奠孔子,我们心中装满虔诚,装满景仰,场面上不追求宏大奢华,礼制上不拘泥繁文缛节,以自己的方式,在《学府遗墨》碑廊,隆重举行祭孔仪式,不是简单上上香行行礼,以寻求心灵慰藉,我们要表达的,是对先祖的敬畏,对文化的追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就象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下自己的根,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吸取营养,使自己枝繁叶茂,蓬勃向上。

说到孔子,年长的读书人称之为“圣人”或“夫子”,入学时必须下跪;四五十岁的人,叫他孔夫子、孔老二,有不少人曾在当年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对他口诛笔伐;年纪轻点的,多得之于课本上的介绍,知道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孔子是孤独的,他一生求索,一生漂泊,却始终秉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高贵精神。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言行经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编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千载而下,他的思想仍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如此,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不断加封追谥,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在他去世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按皇宫的规格改建为庙,成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现今文庙已遍布海内外。

宋代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上世纪80年代,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984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以上这些足见孔子的影响之大。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这肯定行不通。但也决不能由此否定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今天,参加祭孔典礼的主要为高一同学,在此仅疏理几条孔子教育思想涉及道德修养的与大家分享。

一是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三军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远大、崇高。

孔子经常与弟子们一起言志,子路曾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也表明了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无拘束的谈话,孔子不断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

孔子“少贫且贱,学无常师”,“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可见,孔子的一生,是不畏贫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一生。孔子一生都不顺当,其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壁,到陈、蔡等小国,更不必说了,在卫国,被卫灵公供养,住了较长时间,年纪也老了,晚年回到鲁国,别人形容他犹如“丧家之犬”。周游列国十多年到处碰钉子,尝尽了苦头,始终没有击垮他,也没有让也改变主意。因为他奉信“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意思是说,最坚固的东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东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今天我们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强调立志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是克己内省  孔子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克己”是指自觉按规范要求自己;“内省”即“反思”,是指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克己内省的实质就是要能自我审查、自我批判、自我调节,以实现自我的超越。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是指遇事反躬自问,主动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悬在联合国大厅,已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往来的至高准则。内省是一种自觉监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达到“安仁”、“执礼”的目的。

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思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认真复习吗?学生以社会规范为准,对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规范的情况,避免继续在行为方面犯错误,这样就经常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改过迁善  关于改过,孔子认为人非圣贤,都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怕,只要改正就好,他说:“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果犯了错误,不仅不改,而且还粉饰太平,文过饰非,掩盖错误,就是错上加错了。孔子把道德修养视为改过迁善的过程,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又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在孔子的教诲下,以莽撞“好勇”、“兼人”闻名的子路却能做到“闻过则喜”,具备大禹那种“闻善言则拜”的虚怀若谷的胸襟;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不迁怒,不贰过”,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而能反躬自省,从而做到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孔夫子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四是身体力行  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要求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他认为道德认识的真假与深浅,依靠道德践履的检验证实。

孔子认为言行不一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一般人而言,应当“言必行,行必果”。有人说得多做得少,“言过其行”,孔子说应以为耻。为子防止言行脱节,孔子主张“慎言”。他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仁者,其言也”,意思是说话谨慎,怕说了之后做不到。为了防止说空话、说大话,可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妨脚踏实地去做,做了以后再讲也不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指说话迟钝一点不要紧,而行动必须敏捷。

孔子是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身体力行的,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起初,他过份相信学生表态性的话,以为学生说的话都会实际去做的,发现学生言行脱节以后,才对学生提出了言行一致的要求,他还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意思是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果有所赞美,那也是经过了实际考验的,就是说他表扬学生,不是凭印象听言论而想当然,而是以实际行动考察为依据。总之,孔子要求言行一致而着重于行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同学们,中国是孔子的故乡,澧县一中更是积淀了深厚的儒学渊源。让我们瞻拜孔子,学习孔子,效法孔子,去开创光辉灿烂的未来!

今天参加祭孔典礼的还有高三特色班同学,大家可记得文山楼与文毅楼之间所挂的对联,它由澧阳书院最后一名主院李瀚昌撰,是澧阳书院悬挂的最后一幅对联,在彰显我校千年文化底蕴的洗墨池畔重新提起,作为我今天讲话的结束语送给大家:

范希文是此地秀才,谁为后起?

胡安定亦方州博士,敢薄闲曹!

谢谢大家。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