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立德树人>德育建设>详细内容

德育建设

澧县第一中学首届祭孔文(2008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绪清 发布时间:2016-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是孔子诞辰2559年,我们全校师生,在新建的《学府遗墨》碑廊,隆重举行祭孔仪式。

每年的这个日子,都有许许多多的学校、机构或政府部门,隆重地祭奠孔子。有些地方甚至峨冠博带,钟鼓齐鸣,旌旗猎猎,古风扑面。然而我们——澧县一中的老师、学生、校友们——将以自己的方式祭孔。

今天,我是特意穿着西服来的。学校也没有对大家的着装提出特别的要求,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孔子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积极入世,是孔子伟大思想的核心所在。因此,祭奠孔子,不必拘泥于仿古的形式,只要我们心中装满虔诚,装满景仰。通过祭孔仪式我们要表达的,是对先祖的敬畏,对文化的追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盼。就象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下自己的根,是为了更加广泛地吸取营养,使自己枝繁叶茂,蓬勃向上。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圣人,而且是一位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圣人。他“少贫且贱,学无常师”,“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不畏贫贱,不怕挫折,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人格不断升华的一生。人皆可以为圣贤,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一。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哲人。他是人类历史上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之一。他总结中华民族在他之前2500年的智慧,提出重视现在、积极入世的总体价值取向,开启内圣外王之道、明体达用之学。他强调发展,变化,创新,强调对立统一,指出在发展变化中“过犹不及”,要“执两用中”,追求和谐。又经过了2500年,这些今天仍然是举世公认的全人类的最高智慧。积极进取,和谐发展,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二。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正人。孔子一生,直接为官从政的时间很短。《论语·为政》有一段记载: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做官为政?孔子引了《尚书》的话“孝乎惟孝,友于兄弟”,然后说,我用这样的道理去影响将要从政的人,也就是为政。我何必亲自去为政?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他的学生要身正为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教育学生要不迁怒,不贰过,不断完善君子人格。为政以德,修己安人,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三。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仁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部《论语》,499段话,有58段讨论“仁”。“仁”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广泛,孝悌、诚信、勇敢、正直等等都包含其中。而“仁”的最根本的精神,是爱人,是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仁,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他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和“礼”的本质就是仁。推己及人,博施济众,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四。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恒人。孔子一生经历很多磨难,但是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也。”而“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说为了追求理想,啃菜根,喝凉水,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也在所不辞。他还极力称赞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希望其他弟子以颜回为榜样,不以贫贱为念,不向困难低头。志向远大,信念坚定,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五。

我们祭奠孔子,因为孔子是一位智人。他不仅以过人的智慧立身处世,更以过人的智慧讲学授徒,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有一个著名的思想:“有教无类”。即使在今天,这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但是,今天人们往往曲解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有教无类就是教育的绝对均衡,人人读一样的学校,发一样的讲义,做一样的作业,考一样的分数。其实,有教无类应该是两层含义:首先要“有教”。有教育的场所,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有诲人不倦的老师。在《论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述。其次是“无类”。孔子收取学生,没有部族、地域、身份以及尊卑、贫富、贤愚等方面的要求。只要年满15岁以上,虚心求学的就可以来。他的著名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子贡;有来自“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还有坐过牢的公冶长。这位公冶长甚至还成为孔子的女婿。孔子的教育理想,以培养人格健全的“君子”为目标。他说:“君子不器”,“君子学以致其道”,就是说学校培养出来的,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专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有教无类,培育贤良,是孔子对我们的启示之六。

孔子的思想,过去是人类文明之源,今天仍然是人类文明之流。孔子“恕”、“忠”的思想,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在被联合国倡导作为全球普世伦理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1982年8月27日,美国各界人士在旧金山公园举行祭孔大典。里根总统给筹委会主任写信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美国的孔子信徒在美国建立了很多了孔子像,甚至旅游圣地也有孔子山、孟子山。1984年,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已经得到当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国是孔子的故乡,澧县一中更是积淀了深厚的儒学渊源。让我们瞻拜孔子,学习孔子,效法孔子,去开创光辉灿烂的未来!(2008年9月28日澧县一中首届祭孔典礼)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